世上還真有此事,一座山,因得罪了天子,便被朝廷下令封山,滅絕人煙,而且這一封就是上千年。這個地方,就叫江西上饒銅鈸山。 我是于秋意漸深的時候,走進銅鈸山的,而且一進就來到了銅鈸山的最東端,一個大山里的小村,它叫“小豐村”。說它是最東端,因為從小豐村翻山而過,便要進入福建地帶上的蒲城。小豐村,便處于江西與福建的交界處。 去小豐村,純屬偶然,因為在上饒大名鼎鼎的“三清媚女子文學(xué)社”,想在小豐村設(shè)立一個作家創(chuàng)作營地,文學(xué)社建議我去看看小豐村,說那里已經(jīng)絕世獨立了一千年,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竟然沒有遭到過任何的人為損壞,清新脫俗,宛如人間仙境。 因為秋雨綿綿,銅鈸山區(qū)被白色的雨霧籠罩著。從上饒的廣豐縣城驅(qū)車六十公里,一路從銅鈸山間穿行,常常覺得車輛是在云霧中盤旋,抬頭看霧、低頭看路,也只有當(dāng)?shù)氐睦纤緳C敢在如此的環(huán)境中開車。 進入云霧裊繞的小豐村,一條山間溪流從身邊掠過,幾只紅嘴白鵝,從溪水里歡快地游走。在我身邊的四周,是才收割完水稻的山間梯田,金黃色的稻茬,一塊一塊灑落在眼前。那些看上去有年代的木結(jié)構(gòu)的農(nóng)舍,便搭建在高低錯落的山腰間,石板壘砌成的小道,曲折通向遠處。 一個如此充滿原始氣息的山區(qū)小村,一個如此寂靜秀美的銅鈸山,為何會遭遇朝廷的封山禁令呢?話還得從唐代末年的黃巢起義軍說起。 能寫出“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詩句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黃巢,于公元878年,舉旗反抗唐王朝。兩年后,黃巢義軍利用銅鈸山的有利地形,在此與唐王朝的主力淮軍決一死戰(zhàn),并大獲全勝,便乘勝追擊,一路從江西北上。此戰(zhàn)的勝利,震驚于朝廷,當(dāng)時的朝廷官員紛紛向唐王進諫,說銅鈸山地處三省交界,歷來處在三不管的地帶,干脆就此下令封山,凡有擅自進入者立斬。公元884年,唐王朝正式下令封閉銅鈸山,使得銅鈸山一夜之間成為一座“禁山”。 這段封禁的歷史,直到清王朝的末年才得以取消。也許沒有人知道,這上千年間,銅鈸山里世代居住的百姓,是如何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的;也沒有人能說清,那個絕世獨立于銅鈸山最東端的小豐村,是如何生生不息,在大山深處,演繹了一場與大自然曠日持久的生存大戰(zhàn)。 小豐村,現(xiàn)有兩百多戶居民,九百多號人口,世代以農(nóng)耕為生。山區(qū)缺乏農(nóng)地,村民們硬是憑人工,在山坡上壘起了一道道梯田,利用山間自然的水利資源,種植水稻、果蔬,便因此繁殖了一代又一代人。 隨著新農(nóng)村的建設(shè),小豐村也跟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村一樣,村里的主要干道都鋪上了水泥路面,家家戶戶通了電,大部分居民都翻建了新房,村民們也用上了手機。然而小豐村唯一不變的,是依托當(dāng)年的封山禁令,保持下來了未經(jīng)任何破壞的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情懷。 村上有一戶用石磨來磨豆腐的老兩口,當(dāng)聽說我是來村上采風(fēng)的外地人,立馬端出自己曬制的紅薯干招待我,還拿出一釜自己熬制的鐵皮石斛湯讓我隨意喝。老人告訴我說,這些鐵皮石斛,都是他上山采來的,都是野生石斛,光熬制這一釜湯,就花了大半天的時光。老人說從前這山里到處都能采到野生的石斛,現(xiàn)在很少見了,村上現(xiàn)在出的石斛,都是人工種植出來的。 老人用來磨豆腐的石磨。已經(jīng)有年頭了。老人說自己就每天早上起來磨豆腐,然后送到村口去賣,掙幾個零花錢用用。其實,小豐村一代石磨豆腐的手工藝,倒是有年頭了。而且這年頭,遠遠超過那條封山令。 在小豐村的村口,有一塊木制的標(biāo)識牌,上面寫道“豐蒲茶馬古道”。這條古道依著溪流而建,雖說大部分路段已經(jīng)被雜草覆蓋,但標(biāo)識牌處的石板路,依舊清晰可見。古道一頭朝東,一頭向西。站在古道邊,你竟然無法分辨該向左向右走。然而村上的老人卻很認真地告訴我,向右便是去福建,向東,可以去達廣東。 這條茶馬古道,有個很隨意的名字叫“蒲城擔(dān)”,很直白,因為它的另一頭,連接著福建的蒲城。從前,只有挑貨的腳夫,日夜奔波,從石板路上匆匆而過。銅鈸山,扼守住了江西、福建的交界,而小豐村,更是直接與福建蒲城的古樓鄉(xiāng)相連。從前的大山深處,沒有公路,相關(guān)物資的運送,都要依靠人工來挑送?!捌殉菗?dān)”,便是那個時代挑夫們留下的名稱。 古時,挑夫們把福建武夷山的茶葉、紙張和藥材肩挑手提,翻越銅鈸山進入廣豐,然后再把江南的絲綢、景德鎮(zhèn)瓷器、日用百貨挑往蒲城。因為挑夫的隊伍龐大,所有的挑夫,便有了個名稱“蒲城擔(dān)”。正是由于這些“蒲城擔(dān)”的挑夫,支撐起了銅鈸山地區(qū)出名的“扁擔(dān)經(jīng)濟”。 因為“蒲城擔(dān)”的眾多,挑夫們總要找個地方歇腳吧,因而在這條茶馬古道上,形成了一些自然村落,村落上的許多人,便是為這些挑夫們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wù)的。石磨豆腐,也算是挑夫們最實惠的下飯菜,當(dāng)然還有銅鈸山的麻子稞,這是一種用蒸熟的米飯搗爛后做成的米面小團子,既耐饑,又便于挑夫們攜帶。在小豐村,類似老人磨豆腐,做麻子,幾乎成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手藝。 我在小豐村待了大半天,因為天空時時下著雨,很難進行拍攝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間,便是撐著雨傘,隨意走動。在小豐村。至今還遺留著高山瀑布、瑤池,昔日鎮(zhèn)守邊界的炮臺遺址,還有一座銅鈸山寺廟。然而我最為鐘意的,卻是村口一片天然的大池塘。 我曾多次去過福建南靖的云水謠,小豐村村口的大池塘,卻像極了云水謠,同樣是從高山上流淌下來的清泉,同樣有一座古橋架在水池邊,同樣在寬闊的水面上用跳石鋪設(shè),供村民能很方便地穿越河面,同樣有高大的千年古樟樹聳立于岸邊。當(dāng)然,還同樣有一架老舊的水車,隨著水流緩緩轉(zhuǎn)動。那咿呀作響的水車聲,仿佛在向每個路過的人,傾訴著那艱難歲月的往事。 雨中游小豐村,我能看到的不僅是那脫俗的自然風(fēng)光,還能觸摸到一段塵封的歷史。 小貼士 地址:江西上饒永豐縣小豐村 門票:免費參觀 交通:高鐵到上饒站下,坐車到銅鈸山鎮(zhèn)需45公里,從銅鈸山鎮(zhèn)到小豐村約32公里,建議自駕或租車前往 --------------------------------------------------------------------- 作者簡介: 陸建華 中國攝影師協(xié)會理事、《中國攝影師》雜志旅游地理欄目專欄作者、無錫市藝術(shù)攝影學(xué)會理事、新浪自媒體簽約作者、2016年新浪旅游新晉十大紅人、9月份克勞銳自媒體價值排行旅游領(lǐng)域第6位,搜狐全國作者排行榜第17位、秒拍簽約達人、騰訊自媒體簽約作者、同程旅行家、攜程旅行家、藝龍旅行專家。 新浪微博名:@陸建華攝影 微信號:ljhsy01 公眾號:ljhsy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