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聲音的靠前與靠后歌唱時,聲音的靠前與靠后也常常讓人困惑不解,有人說民族唱法靠前,美聲唱法靠后,這樣說來,通俗唱法又靠哪兒呢?其實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聲音,不論是人聲還是物體都是聲音從聲源發(fā)出后,總是呈輻射狀向四面八方擴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聲波,聲音本身是哪兒也不靠的。如果有腔體、管道控制的話,它總是充滿著整個腔體和管道,不會任人擺布靠前靠后。那么在教學中,聲音的靠前靠后之說是從何而來呢? 是從感覺中來,從生理本能中來! 人們在不說不唱時,處于休閑狀態(tài)時,舌面與硬顎軟顎緊貼在一起,口咽緊握,沒有間隙,生命的氣息直接從肺與鼻咽腔的通道呼出吸入,此時此刻,握緊貼在一起的喉嚨不存在前后左右上下之別,只有在需要說話時,才根據(jù)聲音的大小和聲音傳遞距離的遠近自然調(diào)節(jié)喉嚨、聲道打開的大小程度,例如: 近距離說悄悄話:喉嚨打開略小; 距離二十米、三十米的說話聲:喉嚨打開為中號; 距離五十米以外的說話聲:喉嚨打開為大號。 這種生活中的說話聲和喉嚨打開的動作都是無意識的自動調(diào)節(jié),誰也不會考慮聲音要靠前還是靠后。 歌唱發(fā)聲和生活中的說話聲打開喉嚨的原理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歌唱的打開喉嚨是有意識的,歌聲不論強弱,打開喉嚨的動作,總是力求保持向四面八方立體張開不變,有腔體打開,自然就有前后之分了:若聲音沿著管道前側(cè)途經(jīng)舌面從口腔的前部推出體外,實際上就是打開的管道收縮、變窄,唱出的聲音叫直接靠前,聲音會因管道變窄、擠卡缺乏共鳴而無力度、無厚度。若聲音緊貼管道后側(cè)上頭,實際上是保持了打開的通道,在聲帶與氣息的對抗支持下,聲音竄上頭腔,再往前面的眉心方向“啃”,這種先后再往前,聲音既有力度、厚度,還有亮度,叫聽覺靠前。所以聲音的靠前與靠后實際上指的是喉嚨、腔體的捏緊與打開的動作,并非聲音本身,如果當評點你的聲音太靠前時,你就把喉嚨再打開一點,讓咽壁后退就行了;如果評點你的聲音太靠后時,你就將上頭后的聲音再往眉心方向啃一點,加上笑肌微提一點,你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靠前了。 七.聲音的低位置和高位置歌唱中,常有低位置與高位置的提法,對初學者來說,在這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中常常不知如何是好。從字面看雖對立,其實搞懂了,也沒有什么奧秘: 聲音的低位置是指聲音的振源要低,即喉頭要下放在低位置上。 聲音的高位置是指由低位置喉頭發(fā)出的聲音在聲帶擋氣的正壓力和由橫膈膜推著氣向上的對抗中,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將聲音噴射到頭腔高位置。前者,低位置喉頭向下?lián)鯕獍l(fā)聲是前因,是手段,得出的高位置頭腔聲是后果,是目的。好的前因必然產(chǎn)生好的后果,是個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歌手而言,不分唱法,不分男女性別。其歌唱的喉頭低位置和聲音上頭的高位置的原理相同。 在聲樂教與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容易在低位置與高位置上犯糊涂,主要表現(xiàn)在男女有別,對不同性別有著不同要求,才造成各種各樣毛病的出現(xiàn),如: 1. 只重視喉頭位置低,忽略了聲音的高位置,常感嘆“十年難磨一個男高音!”歌唱時,喉頭下放,是世界公認的科學發(fā)聲法,誰也不會也不敢違背。就因為成年男性喉結(jié)突起,它一上跑就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總會千方百計或強行要求學生放下喉結(jié)。如:在高考的聲樂考場上,不準男孩穿高領毛衣,有的老師還會拿望遠鏡監(jiān)控發(fā)聲的喉結(jié)是否上跑,足以說明低喉頭位置的重要性。如果對頭腔高位置的忽視或不規(guī)范,雖然男聲很少唱吊起的虛假聲,卻容易出現(xiàn)壓喉、撐喉、白聲和喉頭音。 2. 只重視聲音的高位置,忽略了喉頭的低位置,常感嘆“女中音少!在合唱排練時,中低音無聲?!本鸵驗槌赡昱缘暮斫Y(jié)不突起,肉眼看不見,在教學中對喉頭位置不理不管,單純追求聲音高位置,專找“眉心”位置,其聲音吊在上面,低音下不來,缺乏陽剛美和真實感。 有女孩會問:“我們女孩的喉結(jié)看不見,怎樣才能判斷喉結(jié)是否下放到了低位置呢?”我說:看不見,可以憑聽啦!男聲照樣可以穿高領毛衣,也不必動用望遠鏡。聽著聲音是響在脖子根下方,且發(fā)聲的低起點永不翻過脖子根就是喉頭下放在低位置上了,特別是女聲若失去脖子根下方喉頭的工作感,翻過脖子根了,聲音吊在上面,就是喉頭上跑了,男聲若失去脖子根下方喉頭的工作感,翻過脖子根唱,就缺少陽剛之美。這說明低喉頭位置與聲音的高位置既是兩碼事,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是相互聯(lián)結(jié)、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缺一不可,所以建議那些只會吊起唱假聲、下低音困難的女歌手學會放下喉頭,唱既有真音又有頭聲的混合聲,才能上下自如、隨心所欲唱通聲區(qū),統(tǒng)一音色。 八.主力與派生力誰都知道唱歌就是要會使身上那股勁,這股勁兒究竟如何使,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老師教學生一邊抬鋼琴一邊唱;有的老師說歌唱的勁有點象拉大便,勁兒往下“坐”。這些說法都有點象,不全象,不準確。因為抬鋼琴也好,往下“坐”也好,勞動似的使勁也好,其共鳴腔體是閉塞的,而歌唱時的共鳴腔體卻絕對要張開。關(guān)于“使勁兒”的方法:一是要弄清在什么時候使勁,二是要知道在什么部位使勁。 1. 唱時落勁,是勞動;換氣時松勁,是休息。有部分老師或?qū)W生為了做好“深呼吸”,在唱前故意使勁吸氣,而且有意識的把氣橫鼓在腰的兩側(cè),造成在發(fā)聲之前呼吸肌肉群過分緊繃,有股人為的往外頂和推的力量,到正式唱時特別是唱歡快的旋律時不靈活,氣息不聽使喚。韋則斯朋說“在呼吸時永遠不要施加強力,如果呼吸(實際指的是吸氣)是充分自由的。它本身會自動調(diào)節(jié)”(摘自薛良的《歌唱的方法》)。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腰的兩側(cè)雖有些膨脹感,但絕不是故意使勁和有意橫擴。吸氣只是類似感嘆前、起跳前、攀高前的準備階段。不但不能使勁,而且是全身放松,其勁兒是使在“感嘆發(fā)聲”和“跳”的實質(zhì)階段,也就是說“勁”是使在唱的階段。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就說過“我感覺唱時要能把頂住我的任何東西推開?!边@說明身上那股勁是在唱的時候使,而不是吸氣的時候。如果錯位了,在吸氣時使勁,唱時一定會泄勁,歌唱缺乏力度。 2. 簡單的說,是在該使勁的地方勁兒要給足,該放松的地方就不要摻和。哪兒是該使勁的地方?從外表看:人的前半邊懶洋洋(松,不能使勁),后半邊象堵推不翻的墻,即后脖子挺直,脊柱拉直,腳尖抓地站穩(wěn),在外部搭好能使勁的架勢。從內(nèi)在看:有兩個點兒:一是在低喉頭位置的地方,聲帶主動向下?lián)鯕庥辛?。二是有意識地將擋氣的力加上小腹收縮的力。什么叫“給足”力,“給足”可以用物理學中的“壓強”概念,壓強就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最能給足的力自然是運用杠桿原理的支點,單位面積最小,壓強最大,不是有哲人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嗎!我們把低位置喉頭擋氣的地方叫做上支點,小腹著力的地方叫做下支點,唱時身上那股勁就是將上支點加上下支點的力一竿子插到底的這股力,這股力是正壓力,橫膈膜向上推氣的力叫反作用力,唱時兩者上下產(chǎn)生對抗的力是人為的、有意識的力,叫主力,由于這股對抗的主力的形成會分化、派生出一股從腰的兩側(cè)橫向出來的力叫派生力,既然是派生力,自然它是被動的,這股派生力就是多明戈說的能把頂住自己腰部的任何東西推開的力。主力與派生力是成正比的,只是前者為主動,后者為被動。 我們唱歌時,要從整體出發(fā),分清什么是主力,什么是派生力歌唱才正常,往往由于教學缺乏整體感,常常本末倒置,把橫向的派生力當主動力,也就是還沒唱,在吸氣時就橫著使勁,或者唱時不敢垂直著力而刻意橫著使勁,導致唱時被自己設置的橫向使勁的枷鎖所束縛,歌唱不能自如。 (我市一個女孩叫李瑤,考上了省電影中專,期末放假跑到我家訴苦: 李瑤:“金老師,您看我怎么辦!聲樂老師要求我的聲音上天(指頭),臺詞老師要求我的聲音往下鋪地,一個要上天,一個要下地,搞得我都沒辦法出聲啦!” 金:“兩個老師都沒錯,都對呀!” 李瑤:“金老師,你是折中主義!” 金:“不是折中!只是他們兩個老師都只說對了一半,不全面,不是一個整體而已:聲樂老師講的是聲音上頭,叫高位置,是效果。臺詞老師講的是喉頭下放到低位置發(fā)聲,是前因,是手段,兩個合起來才是完整的!” 李瑤似懂非懂,我又進一步舉例說明:兩手捧著一個裝滿水的皮球,左、右手的拇指往下一擠,那水柱就往上噴射。臺詞老師講的好比是大拇指向下擠皮球,是前因。聲樂老師講的是水柱上噴,上頭,是效果。沒有好的前因哪能有好的效果呢。日常生活中,低喉頭發(fā)出的高位置的聲音比比皆是,如: 老農(nóng)用牛耕田的吆喝聲: 小孩的哭啼聲; 模仿救火車的鳴笛聲; 朝遠處趕雞、趕鳥的吆喝聲: 以上例子,是低位置喉頭聲帶主動擋氣的勁兒往下一蹬,聲音卡的一響竄上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