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縣郴陽張氏 一世祖隱茂公,唐相張九齡之后,元至正間由韶州徙郴州城東來鶴樓居住,其子孫分遷郴州之虎塘、龍骨井、曲江、馬嶺、曾家灣、飛魚塘等處。清道光27年(1847)纂有族譜,堂號金鑒。
始遷祖隱泉公,元中葉由江西遷郴縣西鳳鄉(xiāng)烏泥鋪。族人分布于太平之碧沖、毛塘等地。
始祖唐時應宿公,諱欽,字漢弼,祖居山東清河縣,唐昭宗時監(jiān)鎮(zhèn)永新,為永新開派一世祖。傳八世至子清公,名汝霖,字朝宗,南宋間自永新遷居湖南興寧張家灣,生二子,長性道,仍居興寧;次性遺,名啟山,遷居安仁赤塘。清乾隆24年(1759)五修族譜,乾隆46年(1781)、道光20年(1840)、光緒25年(1899)、2001年續(xù)修。至今族人約4500余人,分布于安平、坪上、清溪、龍市及茶陵。排行:張庭思萬世,俊德偉高明,祖宗余慶澤,禮讓起家聲,敦本祥和集,崇文道義生,前光能永紹,富貴益昌榮。
始遷祖開富公,宋朝時由江西永新縣因長沙校尉調(diào)守桂陽而遷湘,開基于桂陽縣赤藻村。族人分布于新田縣長富鄉(xiāng)社灣、營邑城西等地。宗祠在長富。
始遷祖思凰公,因避難自江西大明縣遷居湖南桂陽縣溫溪鄉(xiāng)白杜窯。
始遷祖希昇公,明永樂間因奉調(diào)征剿自茶陵遷郴縣,后又遷宜章。族人分布在滿塘張家、林家牌、走馬坵、仁洞、移木山及寧鄉(xiāng)、藍山、四川、廣東等地。清乾隆年間建宗祠于滿塘。族譜始修于清乾隆46年(1781),1948年八修,是時已傳21代,共8826人。
明成化時自乳源縣徙此。
明初自乳源縣徙宜章笆籬仁洞,正德時徙大井頭。
自乳源縣徙此。
始遷祖少四郎,宋末自桂陽赤藻遷貴賢鄉(xiāng)壽祝洞,旋遷西河。后人分布于山水塘、江山嶺、楊梅等地。至1930年,凡256戶,男518人,女502人,共1020人。
始遷祖啟瑞公,元時由嘉禾拔塘分遷坌頭。
始遷祖啟通公,明時自白茅村始遷大山里,后遷水沖嶺(一名瑞星嶺)。至1930年,凡122戶,男212人,女205人,共417人。
始遷祖大秀公,清康熙時自桂陽北鄉(xiāng)赤藻分遷壽祝洞,再徙嘉禾坡頭(一名溪頭下)。至1930年,凡22戶,男62人,女61人,共123人。
始遷祖重瑾、重呂二公,清康熙雍正間開基山水塘。
始遷祖大位公,清乾隆間自西河分遷沖下嶺。至1930年,凡19戶,男50人,女56人,共106人。
始遷祖齊卿公,清康熙間由西河張家分遷嘉禾楊梅張家。
始遷祖德成公,清乾隆間由西河分遷江山嶺。至1930年,凡21戶,男45人,女35人,共80人。
由新田縣分遷此,以墾起。
自衡陽徙此。
始遷祖平迪公,廣東曲江縣人,因功勅封平迪將軍。宋季遷汝城。明正德間遷汝城西二區(qū)秀水。傳十三世,召琳派遷居文明秀水;召先派遷居南二區(qū)少界;召化派遷居溪頭、蔣家源;召都派遷癩嶺及翰塘等處。至1932年,已傳38代,共1000余人。
始遷祖欽公,明天啟時由宜章縣赤石黃土塘上灣遷汝城山田垅。至1932年,已傳14代,丁口300余人。
始遷祖星桂公,清乾隆時自廣東仁化縣徙汝城大管塘。后裔分布濠頭、坪山黃家等村。至1932年,已傳12代,丁口1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