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時期,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曲,三月不知肉味。他感嘆道:“真沒想到聽音樂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論語·述而》)司馬相如曾以“鳳求凰”曲挑文君,《西廂記》張生則以琴挑鶯鶯,音樂傳達了語言所不能傳達的訊息。而且健康、悅耳、動情的音樂,更是強身治病的靈丹妙藥。晉代陶淵明有“樂琴書以忘憂”的名言。宋代楊寘曾懷才不遇,到一個邊遠的地方任小官職,心情憂郁,身體多病。赴任之前,摯友歐陽修送琴一張,并作《送楊寘序》,以自身的體驗,勸慰楊寘以彈琴來寄托情懷,排遣憂愁養(yǎng)神祛病。序中言:我曾經(jīng)得過十分憂郁的疾病,雖然退職閑居也未能解脫。后來向友人學(xué)琴,學(xué)會了一些音調(diào)不同的曲子。“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 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曾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激勵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前赴后繼,赴湯蹈火,為保衛(wèi)祖國不惜流血犧牲。聲樂是這樣,器樂也是如此;鼓音興奮,弦樂提神,故古人曾以擂鼓助威,鼓舞士氣。唐·陸游說過:“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一曲《十面埋伏》,令懦夫立志,壯士奮起,這種作用在于徴音動心,心主神志,心主血脈,故能讓人熱血沸騰,精神振奮。 不同的音樂,對人的精神作用也不一樣,肝在志為怒,怒則氣上,悲則氣消,因大怒傷肝時,若用鏗鏘肅勁的“商”調(diào),則怒氣可消,急躁氣憤則可化為平心靜氣,即所謂“悲勝怒”。德國音樂家梅亞貝爾與妻子吵架,就以彈肖邦的名曲《夜曲》,使妻子怒氣頓消。但過于悲壯、低沉的哀樂,則能“悲歌散楚”、“一曲履軍”。漢王劉邦與元帥韓信就是利用彈奏悲涼的楚歌,動搖了項羽的十萬大軍,使楚軍不打自潰。 毛澤東主席晚年于1975-07施行眼睛白內(nèi)障的手術(shù),手術(shù)時毛主席就是聽著岳飛名曲《滿江紅》,使自己沉浸在音樂之中,悠悠忘我,分散手術(shù)時的注意力,減少手術(shù)的痛苦。手術(shù)僅用了六分鐘,非常成功。 在西方,羅馬和希臘的一些歷史名著中也有許多音樂養(yǎng)生醫(yī)療的記載,大衛(wèi)的豎琴曾安撫了所羅門王憂郁不安的情緒。巴赫的戈德堡變奏曲治愈過凱瑟林伯爵的失眠癥。此外,音樂還可以益智,偉大的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有這樣一句名言:“我的科學(xué)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fā)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奧地利著名物理學(xué)家薛定諤也曾說過:音樂啟發(fā)了他的智慧,每當他在科學(xué)研究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就通過欣賞音樂,從中獲得啟迪。故《禮記·樂書》云:“致樂以治心,耳目聰明”。 文章來源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