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公園
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建成開放。英文名稱為Public Park(公共花園),習(xí)稱為外國花園、大橋公園等。 花園屬西方園林形式,內(nèi)有寬廣的草坪,草坪上有音樂亭(民國26年拆除),外國人的樂隊定期在這里演奏。
民國25年,園名改為外灘公園。民國34年,改名春申公園。民國35年,改名黃浦公園至今。 公園大門初始是在園西北角,民國18年,在園西的南部與北京路口相對處開了一道園門,這道門在解放后關(guān)閉。
今日之黃浦公園 華人公園
公園于當(dāng)年建成,和“公共花園”相對稱,故定名“新公共花園”(International Garden)。而租界當(dāng)局內(nèi)部稱之為“華人公園”(又稱殷司公園)。 公園呈“凹”字形,園中央置中國古老的計時日晷一座,日晷旁兩只草亭左右對峙。但因設(shè)施簡陋,外國人去的極少,中國人也去的不多。 民國32年,更名為河濱公園。民國35年,改名河濱第二公園。解放后,復(fù)名河濱公園,1963年,改為街道綠地。
公園原位置在四川路橋南堍東側(cè),和外白渡橋之間 和平公園 園址原為徐家宅、董家宅和翁家宅三個村落。八一三事變,此處民房均毀于日軍炮火。次年此地被日軍圈作軍事用地。解放以后遷來的居民填平了部分洼地,1957年,曾被作為垃圾堆放場。 1958年2月,開始在此地籌建公園,榆林區(qū)負責(zé)征地,提籃橋區(qū)負責(zé)建設(shè),聯(lián)合辦事機構(gòu)定名為榆籃公園籌建處。1958年7月,此地劃歸提籃橋區(qū),公園籌建機構(gòu)改名為提籃公園籌建處。 1959年4月,以提籃公園名稱正式開放。1959年10月1日為紀(jì)念建國10周年,大型石雕和平鴿在園內(nèi)落成,公園由此定名為和平公園。 1960年起,公園進行擴建,先后建成溜冰場、百花館、瀑布假山等,并開挖了一處寬闊河面(1965年改為和平游泳場)。 今日之和平公園 閘北公園
民國18年,更名為教仁公園??箲?zhàn)勝利后,將公園南隅及東側(cè)唐家沙一帶辟為槍殺革命志士的刑場。 1950年5月,更名閘北公園。1959年到1981年公園又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 1985年后又建造了史料館、長廊、三潭印月等。 宋公園位于共和新路1555號,80年代,公園南隅刑場舊址建起了滬北電影院,東側(cè)唐家沙一帶則建成了閘北游泳池。 今日之閘北公園 昔日公園舊影(1) 懷舊老公園,第二集再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