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號說醫(yī)不二昨天 一味中藥,僅知道其性味和功效是遠遠不夠的。運用中藥時,要像對待人生那樣,搞明白它從哪里來,又要往何處去...... 中藥的走向不同的中藥進入人體后會有不同的走向,概括來說有“升降浮沉”四種走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發(fā)散,而“沉”則是內(nèi)行瀉利的意思。藥物的“升降浮沉”理論,是中醫(yī)根據(jù)不同的病位、病勢采用不同藥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而總結(jié)出來的用藥規(guī)律。 各種疾病常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勢,如向上的嘔吐、呃逆、喘息,向下的瀉痢、崩漏、脫肛。在病位上也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的區(qū)別。消除或改善這些病癥,就要用到走向相反的藥物。 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升陽舉陷、解表散邪、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里,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腫、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里、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 影響走向因素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性味、質(zhì)地輕重、炮制方法、配伍應(yīng)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藥性可分寒、熱、溫、涼四種屬性,藥味又可分辛、酸、甘、苦、咸五種.合起來就是“四氣五味”。味道屬于辛、甘,藥性屬于溫熱的藥物,大多數(shù)都有升浮的作用;而味道屬于苦、酸、咸,藥性屬于寒涼的藥物,則多有沉降的作用。 從藥物的質(zhì)地來看,花、葉及質(zhì)地輕盈的藥物,大多屬于升?。蛔?、實或質(zhì)地重濁的藥物,大多屬于沉降。有人曾把這種規(guī)律概括為“花葉升散,凡子必降;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比如桃仁、杏仁、酸棗仁都是取種子入藥,而且有一定的油性,常用于潤下通便; 紫蘇梗、藿香梗能升能降,可以用來調(diào)氣。 這中間也會有例外情況,比如旋覆花不升不散,而是降的;蔓莉子是蔓莉的種子,屬性偏涼,卻是往上升的。 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人為地加以轉(zhuǎn)化。常用的方法就是炮制。例如大黃的走向本是向下的,用酒炮制后就會上行;牛膝本是引火下行的,用鹽水炮制后卻會上行。 行走的速度藥物的行走也有速度上的差別。譬如大黃有“將軍”之稱,到哪里都像領(lǐng)導(dǎo)視察一樣,有人開路,來得快,走得也快;甘草卻像個“背包族”,在我們身體里走走停停的。 因而在藥物配伍時,就得考慮到不同藥物的行走方向和速度會對病癥產(chǎn)生何種影響。比如大承氣湯,用了大黃和芒硝兩味“急性子”的藥,再加上厚樸、枳實兩昧下行的藥,一喝下去馬上就要大便。 有時拉肚子拉太快,人會受不了。那么就可以把大承氣湯中的厚樸、枳實換成甘草,讓大黃、芒硝帶著甘草走慢一點,在路上把清污工作做細致一點。這就是“調(diào)胃承氣湯”。 舉報 將為您減少類似內(nèi)容 我要收藏11個贊不感興趣分享到相關(guān)文章
|
|
來自: Zhengdebing >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