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1.切口膝關節(jié)內側正中做S形切口,起自股骨內上髁上2cm,稍弧形向下通過內收肌結節(jié),與髕骨和髕韌帶平行相距3cm,止于脛骨內側髁關節(jié)面下5~6cm(圖3.17.1.2.1.1-4)。 8.2 2.顯露內側結構按切口方向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分離后側皮瓣,注意保護大隱靜脈和隱神經。切開深筋膜,顯露內側副韌帶。在直視下進行膝外翻應力試驗,觀察有無韌帶不穩(wěn)定。從縫匠肌脛骨止點后方進后內側角,沿縫匠肌前緣縱行切開內側伸肌支持帶。小心勿切斷其深層的內側副韌帶的脛骨止點。屈膝位牽開縫匠肌和鵝足等結構,檢查內側副韌帶脛骨止點,它位于縫匠肌的深面和遠側。若前縱部韌帶未斷裂,但其中有血腫或瘀血斑,則表示深部韌帶有損傷,應將淺層在脛骨附著部切斷,翻向近端,此時膝后內側角、內側副韌帶、半膜肌復合體完全裸露,觀察病理變化。 8.3 3.探查膝關節(jié)如發(fā)現(xiàn)側副韌帶斷裂,在髕韌帶內側及股四頭肌腱聯(lián)合部切開髕內側關節(jié)囊,清除血腫,探查半月板及前交叉韌帶有無撕裂,關節(jié)軟骨有無損傷。 8.4 4.內側關節(jié)囊結構的修補內側關節(jié)囊復合體、腘斜韌帶或半膜肌復合體撕裂,應先行修補,其方法取決于撕裂的類型。撕裂韌帶的兩端,可用多根絲線間斷縫合,再用褥式張力縫線加強縫合。如果后內側角后斜韌帶復合體從其股骨附著部撕脫,可用2-0或3-0絲線褥式縫合,并通過關節(jié)囊和后斜韌帶脛骨部,將其固定在脛骨后角的韌帶遠端(圖3.17.1.2.1.1-5)。屈膝60°,后斜韌帶向前盡可能拉緊,固定捆扎在內收肌結節(jié)(圖3.17.1.2.1.1-6)。后斜韌帶脛骨部向前牽拉,縫合到脛骨骨膜和已修補的內側副韌帶后緣(圖3.17.1.2.1.1-7)。后斜韌帶前緣牽向前與內側副韌帶后緣縫合(圖3.17.1.2.1.1-8)。 韌帶從附著于骨面處撕脫時,可遺留一裸露骨面,在骨面上鉆孔,靠近內收肌結節(jié)掀起帶蒂的骨瓣,用螺絲釘通過骨瓣將韌帶固定在骨組織上(圖3.17.1.2.1.1-9)。內側關節(jié)囊復合體從脛骨附著處撕脫時,脛骨上殘余的韌帶或骨膜可做縫合,縫合時用一長線經骨孔,在骨的前面結扎,使韌帶與脛骨后面接近,同時用縫線將半膜肌的直頭和深頭固定在脛骨部分(圖3.17.1.2.1.1-10)。 8.5 5.修補內側副韌帶對內側副韌帶的各部位損傷都應逐一修補。當內側副韌帶、內側關節(jié)囊韌帶的中部和后斜韌帶的股骨附著部有撕脫骨折塊,骨折大者用螺釘固定(圖3.17.1.2.1.1-11)骨折片較小或無骨折片者,在股骨內髁韌帶附著處鑿成2cm×1cm×1cm淺的骨槽,骨槽前后緣各鉆2孔,用絲線固定韌帶斷端于骨槽內(圖3.17.1.2.1.1-12,3.17.1.2.1.1-13)。 當內側副韌帶在脛骨附著點撕脫時,將末端重新固定在關節(jié)遠端一側,并通過脛骨上的平行鉆孔,間斷縫合到骨上(圖3.17.1.2.1.1-14,3.17.1.2.1.1-15)。 韌帶中部斷裂者,不論是深層或淺層,可采取對端U形縫合或重疊縫合(圖3.17.1.2.1.1-16,3.17.1.2.1.1-17)。 8.6 6.并發(fā)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處理如有前交叉韌帶撕裂,除中段修補困難外,近端或遠端均應修補(修補方法見前交叉韌帶損傷),只有在內側副韌帶完全修補后才能拉緊結扎。 8.7 7.并發(fā)內側半月板損傷的處理如合并內側半月板邊緣性撕裂,可行縫合;如破裂較重撕裂已達半月板實質時,須先將半月板部分或完全切除,再行側副韌帶的修補。 8.8 8.合并脛骨外髁骨折或外側半月板損傷的處理首先在膝外側做一縱行切口,整復骨折和探查半月板,再行內側副韌帶修補。 8.9 9.縫合切口與外固定 |
|
來自: 尋夢r6t1pfuul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