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寒針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大叉,大白,靈骨 提陽,治陽萎,單取,熱力十足 1,男右支溝,左公孫。女左支溝,右公孫。緩解肢體寒涼。行針45分,但要記住,左升右降的運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即針法。為排寒針法。針時。有寒氣排除。逐漸轉熱感,雙太白。雙支溝,0.18或。16的針,輕輕進針,支溝捻針。要四肢或雙下肢出來排寒的感覺。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進針,一個個捻轉,,客人會告訴你熱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針灸,4右大叉捻轉。 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點姜糖茶,或者艾葉茶。 上面都是排寒針法 下面講講我臨床上使用的方法,絕對的效果, 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進針,一個個捻轉,客人會告訴你熱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針灸,4右大叉捻轉15-20分鐘。 二,臍針四正位用艾條1支 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0721/86305175_1 【標準定位】手背腕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取法】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后皮伸經(jīng)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長伸肌。前臂后區(qū)的血管神經(jīng)束由橈神經(jīng)深支(骨間背側神經(jīng))和骨間背側動脈及兩條靜脈組成。在前臂后區(qū)的下段,拇長伸肌的深面,有骨間掌側動脈的穿支,穿過骨間膜的下緣,進入前臂前區(qū)。 【特異性】五輸穴之一,本經(jīng)經(jīng)穴,五行屬火。 【功用】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主治病癥】 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 頭面五官疾?。罕┼?,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 消化系統(tǒng)疾?。毫晳T性便秘,嘔吐泄瀉。 婦科疾病:經(jīng)閉,產(chǎn)后血暈不省人事,產(chǎn)后乳汁分泌不足。 運動系統(tǒng)疾?。荷现楸园c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其他疾?。豪唛g神經(jīng)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部,有時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公孫穴 足太陰絡脈, 是十五絡脈之一,亦是八脈交會穴,通沖脈,名曰公孫。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當?shù)谝货殴腔撞康那跋路?。主治嘔吐,胃痛腹痛,泄瀉痢疾。配中脘穴、內關穴治胃酸過多、胃痛。 中文名 公孫穴 所 屬 足太陰絡脈,足太陰脾經(jīng)的絡穴 出 處 最早《黃帝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篇》 通 于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 功 效 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 定 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處 解 剖 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wǎng) 近人報道 頭暈,胸痛,心悸,下腹部痙攣 操 作 直刺0.6~1.2寸??删?/strong> 方 例 足趾麻痛:公孫、束骨、八風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心臟支神經(jīng)) 主治:難產(chǎn)、骨骼脹大,心臟病而引起之頭痛、肝病、胃病、神經(jīng)衰弱、心臟麻痹、手腳痛、子宮炎、子宮瘤。 取穴:當?shù)谝慧暪桥c第二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fā)揮: ※火主穴位置在肝經(jīng)之太沖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經(jīng)穴學將太沖定在緊貼骨陷前,則本穴與太沖相符,參見拙著《針灸經(jīng)穴學》521頁之取穴。 ※火硬、水主兩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臟有關病變。 ※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勝一籌。 ※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經(jīng)環(huán)繞陰部,火硬、火主兩穴夾太沖,(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陰部淋痛及婦科之病有顯效。 ※本穴治手腳痛,配靈骨穴,作用較開四關(合谷、太沖)效果更好。 大叉穴是在虎口,食指與拇指的中間赤白肉際上.不過針刺的時候要向靈骨的方位刺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