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液是個技術活,因為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除了補液量、溶質(zhì)、補液效果之外,還需要考慮電解質(zhì)平衡、酸堿平衡等。然而以下這些補液細節(jié),你是否遺漏了呢? 補鉀口服后一般在 72 h 后血鉀即上升,如果服后 96 h 血鉀仍未上升,則應懷疑有鎂缺乏。 這是因為當鎂離子缺乏時,Na+-K+-ATP 酶不被激活,腎小管細胞則不能泵入 K+ 和泵出細胞內(nèi) Na+,可能導致腎臟排鉀過多。所以此時即使補鉀,也是做無用功。 同時,低鎂還可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釋放,造成低鈣血癥,所以低鈣血癥的患者,也要考慮是否由于鎂缺失引起,而同時給予補鎂。 補鎂方法:如果血鎂低于 0.5 mmol/L(正常值為:0.75~1.02 mmol/L),則應給予補鎂。 肌注法:25% 硫酸鎂 2 mL 肌注,第 2 天注射 2 次,第 3 天注射 1 次。 口服:10% 的硫酸鎂口服,3 g/次,每 6 小時 1 次,共服 4 次。 體溫升高,補液增加 體溫每升高 1℃,人的代謝上升 13%,也就是心率 8~12 次/min,呼吸 3~4 次/min,蒸發(fā)上升 0·1 g/kg·h 或 2~3 g/kg·d。 而體溫大于 37℃ 時,每升高 1°C,皮膚水分蒸發(fā)增加 3~5 mL/kg,所以相對的補液也應該增加。 這樣估算下來,體溫 41 ℃ 時,每日需增加補液 600~1000 mL。但是,體溫低時,每下降 1 ℃,能量消耗下降 5%~6%,僅是上升的一半。 臨床上總在說「見尿補鉀」,所謂「見尿補鉀」旨在明確患者是否伴有腎功能衰竭,以防「補進去,出不來」,而出現(xiàn)高血鉀。 而「見尿補鉀」也并非有尿就行,還要求尿量大于 40 mL/h,如果沒有超過就繼續(xù)補液,直到尿量達到后再補鉀。 除此之外,臨床上還常說「多尿多補,少尿少補」,而具體多補、少補到什么程度呢? 其實,人體代謝鉀的能力大概為尿液:1 g/500 mL,根據(jù)尿量可以估測出每天的排鉀情況,而調(diào)整補鉀量。 嚴重酸中毒時,其目標并非是將 pH 糾正到正常范圍(7.35~7.45)。而是糾正到 pH 7.2 或者等于 HCO3 為 20 即可。 且因肺臟的代償作用 PCO2 大多偏低,故可能需要的碳酸氫鈉并不多。而為避免酸中毒糾正過快、過度,需先注射總量的 50%,待 HCO3 水平升高后再加以調(diào)整。 腎功正常的患者,補液量可以通過尿液反應:成人均勻地維持每小時尿量 1 mL/kg·h。尿量過少應加快補液;過多則應減慢不補液速度。 而有血紅蛋白尿者,尿量要求偏多;有心血管疾病、復合腦外傷或老年病人,則要求偏少。 若環(huán)境超過 30 ℃,人體會出汗,一般中度的出汗,會濕透一套襯衫的量,出汗量大概為 500~1000 mL,重度出汗可達 300 mL/h。所以,患者如果大量出汗,也要注意及時給予補液。 而除了出汗以外,氣管插管也會增加患者的蒸發(fā)量,通過呼吸蒸發(fā)會上升 2~3 倍,達 1000 mL。 對于輸血沖管的問題,大家可謂眾說紛紜,有的人堅持用鹽水保險,而有的人則認為糖鹽都可。 而根據(jù)《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輸血前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血液內(nèi)不得加入其他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 這是因為,所輸?shù)难杭尤肫咸烟腔蚱渌幬铮退闶堑葷B糖水,可能誘發(fā)溶血或輸血反應。 輸白蛋白的同時,也要注意機體的熱量給予是否充足,因機體在饑餓時會把蛋白當做能量消耗掉,此時即使輸進去也白輸了。 最后是主任給你們留下的思考題:都說「見尿補鉀」,那么對于無尿的患者,該如何補鉀呢? |
|
來自: hghhphf > 《臨床.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