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鐘繇是楷書的鼻祖,為了得到書法秘籍而去盜墓。 那么書法秘籍的作者是誰? 秘籍講的主要是些什么呢? (三國人物譜中的蔡邕) 這套秘籍就是三國時期蔡邕(yong)的《書法九勢》,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上說,這套秘籍是神仙所傳,有很大故弄玄虛的成分,然而,蔡邕是當時的曠世奇才卻是真實的。 他是《三國演義》第二個出場的人物,是一個被現(xiàn)代人遺忘的文化巨人。 蔡邕出生在東漢末期那個人妖顛倒、鬼魅橫行的年代。年輕時候致力學習,安貧樂道,與世無爭,不想當官,但是聲望太高,靈帝時期,在中臣的舉薦下進京當官,在校書東觀。 他把經(jīng)籍上的內(nèi)容刻在碑上,立于太學旁,碑落成后,據(jù)說每天都有千余馬車去太學觀看,堵了個里外不通。 他直言不諱,敢于上書批評腐朽的朝政,被流放邊境,逃亡了12年。
靈帝死后,董卓當政,令他入朝任職。 蔡邕不去。 董卓說:我能滅人家族。蔡邕才不得不去。之后飛黃騰達,三日之間官升了三級,直做到尚書。 此后一直整理經(jīng)、史。 王允當政后,要殺蔡邕,將其交給廷尉。蔡邕上呈歉書,請求將自己雙腿砍斷,留下一條命繼續(xù)完成漢史的整理工作,很多的朝中大臣和士大夫都很同情,想救他,可惜沒有成功。 蔡邕最后死于監(jiān)獄,當時60歲。群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從此漢朝之前的歷史再也無法考證。 (蔡邕《鴻都石經(jīng)》局部) 蔡邕對于中國書法的發(fā)展有著巨大貢獻,他的《九勢》一度在唐代晚期失傳,流傳至今的《九勢》早已面目全非,我們只能在歷史的碎片中窺見一些了。 先看原文:
譯: 書法來于自然,有了自然,才能生出陰陽,有了陰陽,才會產(chǎn)生形勢和姿態(tài)。藏鋒起筆,收筆回鋒,力量藏在中間,外形漂亮。所以說:氣勢的來去都擋不住,只有筆軟的時候,才能讓人驚訝。 凡是下筆寫字,上面都覆蓋下面,下面也承接上面。要使形態(tài)和氣勢相互照應(yīng),不能相互背離。 轉(zhuǎn)筆,要使左右之間聯(lián)系起來,不能讓部分孤立。 藏鋒,筆畫出入的軌跡應(yīng)該是:想往左時先往右,結(jié)束時也要回鋒。 護尾,筆畫寫完時,要用力收筆 疾勢,用在短撇和捺畫,以及豎畫中間。 掠筆,(趲:快,快行。峻:急而陡。)在運筆快的時候用它。 澀勢,像快速的戰(zhàn)馬一樣抗爭 橫鱗,(橫畫)像勒馬韁一樣時松時緊。 這些名叫九勢,雖然不是老師傳授,然而和古人的相合,必須經(jīng)過深厚的筆墨功夫,才能達到妙境。
首先,九勢中展現(xiàn)了一種中國傳統(tǒng)獨特的審美:書法源于自然,漢字書法是大自然萬事萬物的抽象。 其次,他提出了“力”、“勢”、“藏”的概念。力是筆畫的形態(tài),勢是筆畫間濃淡干濕的陰陽對立和變化。藏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衡、和諧觀念。 再次,“轉(zhuǎn)筆”、“藏鋒”、“藏頭”、“護尾”闡述的是用筆之間的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藏的是氣、縱的是神。 《九勢》只有在不斷的書法練習當中,才能明白其高深莫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