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字,我們更可能地吸收這個字左邊的筆法,“絲”一系列的折筆(如圖所示),能使字顯得格外精神,在日常的創(chuàng)作中,“絲”字可以直接應用,右邊“頁”的“橫撇”筆劃,原碑寫得稍有牽強,可以不必較真。 “覆”,在這里將上方的“西”更改為一個類似“丙”字,使用了寶蓋頭的寫法。當然,既然是寶蓋,就一定要蓋得住下面。所以下面的一系列筆劃,基本都被上方的“丙”所覆蓋。要熟練掌握右下角“復”的寫法,在日常應用中,會常被用到。 在書法的創(chuàng)作里,“載”是一個高頻字,“文以載道”、“厚德載物”等等都會用到此字。在書寫時,注意所有的橫劃,都是右上傾斜,最后用最長的“戈鉤”往右下方拽回來。 可以把“以”字分為兩組,第一組是前兩個點,第二組是豎橫折。中間空隙距離大。注意所有筆劃的起筆,都是在右上方。 “含”字,需要注意的,都如圖了?!叭恕毕旅娴乃袠嫵桑莻€典型的三角形。上面的“人”,要注意手筆的位置。 “生”字不同于楷書里的“生”,是一個典型的“頭大腳小”的字,第一橫是最長的橫。最下面的橫,反而不長。這樣寫,反而讓整個字顯得活潑、生動。另外,注意豎劃,有稍稍的弧度,有“左括號”弧度的感覺,不能寫直了,那樣就呆板了。 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四”的行書寫法,通常是把框內(nèi)兩筆寫為兩個短豎、或兩個點。而在這里,將“四”字字形楷法化,將里面寫成了一撇和一個豎彎。在這里,要特別注意撇筆,側鋒切入,果斷書寫。 這個“時”字的書寫,實用價值極高,“時”“詩”等都是創(chuàng)作的高頻字。要牢記右側“寺”的寫法,注意三橫的疏密,注意兩個豎劃的方向。 “無”字幾條橫的轉折處,全是方轉,另外,注意幾個橫的距離,以及連接幾條橫的牽絲,他們弧度是有區(qū)別的。最關鍵的,是這個字的筆順(如圖所示)。 “形”,難寫的筆劃,在于第二筆的“橫轉丿”,書寫時,橫取斜勢,蓄力向左上方挑出,然后由輕到重向左下方出撇(如圖所示)。另外,注意這個字的中空。牢記“彡”的寫法,用途會非常的廣。如“影”“彩”“彰等等?!?/span> 這個字,最大的特點是在于用筆。其一,基本都是露鋒取勢;其二,在于幾個轉折處的方轉,行筆要快,轉折要利落。另外,如圖所示,注意空的地方。 “寒”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整個字“楷書化”。一筆一劃,一板一眼。字法可以楷化;但是,筆法不可以楷化。起筆、收筆,不能有多余的動作,不能畫字,要找到書寫感。 “暑”字,腦袋小,身子寬,腿腳小。注意上面的“日”,不封口,留出空間,給予一種松快的感覺。中間的長橫,一定要寫出斜度。撇劃,要寫出弧度。另外,上方的“日”靠左側,下方的“日”靠右側。 “以”字,在書寫時,要放松筆法。寫出毛筆的彈跳性。整個字用了兩筆,也分成了兩個部分,中間留出大量空白。 “化”字,左側的“亻”,和上幾講有所不同,這又是一種寫法,完全側鋒鋪毫。另外,把最后一筆的“豎彎鉤”,寫成了“豎彎折”。弱化了右側的撇劃,強調(diào)了“豎彎折”的轉折(如圖所示,一圓一方)。 “物”字,整個字,用了兩筆完成。從“牛”到右側的“撇橫折鉤”,一氣呵成,書寫時,毛筆一直在翻轉。“物”字在創(chuàng)作中,是一個高頻字,需要牢記書寫方法。 “是”字,是典型三角形的字,腦袋小,身子大。整個字的難點,在于下半部分。書寫時,注意“中豎”相對于上方“日”的位置。下半部分的筆劃,看似是一筆,但是也有停頓調(diào)鋒,這種筆劃,如不調(diào)鋒,容易寫滑。 “以”在上一講理提到過,大同小異。注意留出中空,另外,左邊的筆劃,二壓二提,要輕松書寫。 這個字的特點是:上面要蓋得住,左面粗又挺,右邊細而輕。上方的“穴寶蓋”整體采用側鋒用筆?!耙姟弊詈蟮呢Q鉤,在行書里,王羲之喜歡將“豎鉤”寫成這樣,如此寫法,其他書家并不多見。
“天”字,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字,難點在于最后的捺劃,分為了三個弧度動作。另外,注意第二橫,一定要翹起來。 這個字,左高右低,右邊的一系列的轉折,用筆的筆鋒要隨之變化(如圖所示)。 “地”字,整個字呈扁形。這個字,分為兩個部分,左邊松,右邊緊。要注意“土”字旁中豎的位置,要偏左,不能寫到中間。這個字的難點,在于右半部分,有斜度的控制,也有方圓的把握。(如圖所示) “庸”字,需要把握的有兩點:1、空間的掌握。第一筆的“點”和下面的距離非常大,整個字,呈上松下緊狀。2、翻轉的掌握。從第二筆開始,遇到轉折,就一直是翻轉,每個動作都很連貫。 這個“愚”字,在圣教里,是極為精彩的一個字。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間的豎劃,有一個向右的弧度(如圖所示)。下方的心,起筆在“禺”的左下方,收筆,和上方對齊。具體用筆方法,如圖所示。 “皆”字,在書寫時,一定要記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間極少。這個字,最為精彩的一筆,就是連接“比”和“日”的那條線,要干凈,并且?guī)в袕椞?/span> 按照我們當代的審美來看,這個字,并沒有多么美。但是這個字的特點,就是突破常規(guī)的書寫。我們在書寫時,可以將他看成“左右結構”,而并非“左中右結構”?!把浴睘樽髠龋耙簟迸c“戈”幾乎貼在了一起,為右側?!案赉^”比上面長出很多,而且這個鉤劃,卻沒有那么多的斜度。 這個“其”字,都是瘦瘦的線條,干凈利落。這樣的線條,需要的就是挺拔。其字中間的兩橫,用“3”代替,這個“3”的位置,在圣教里,是一個超經(jīng)典的寫法,位置不是居中,而是居右。 左側的“立”,寫成了“言”的簡體寫法,其實并不然,這是“立的”草書寫法。我們在書寫行書“立”時,并不多用。此字,左側輕盈細長,右側連續(xù)轉折,很有節(jié)奏感。右側山字的收尾處,有類似“點”的形狀,此應為石碑破殘所致,我們書寫時不考慮此因素。 “明”字,左側的偏旁,可以寫“日”,可以寫“目”,也可以寫“囧”。在古代的行書作品里,大多都是“目”的寫法出現(xiàn)。這個字屬于非常端正的一個字,左邊矮胖,右邊高瘦。
在書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字外留白的形狀,右側的“人”,左低右高,極為明顯。右側幾條橫的間距,有聚有散。整個字的趨勢,都是要往左倒下去,但是上方的捺劃,如此的平!不僅留出了下方的一片空白,還在關鍵時刻,把整個字拽了一把。 “洞”最大的特點,是右側的“橫、口”,集中在框內(nèi)的左側,留出右方的空白。另外,要注意“三點水”,字帖的“提”,不能完全效仿字帖,要有書寫性,筆斷意連,連接至“同”的第一筆豎。 這是一個高頻字,尤其是右側的“易”,可以和“楊”串通起來。在書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上面輔助線的幾個關系,左矮右高。右邊的“易”則又是三角構圖,上小下大。另外,要注意“勿”之間幾個撇劃的關系。 “賢”字的簡體字寫法,就是從草書而來,上方本應為“臣又”,經(jīng)過行草書的簡化,變?yōu)榱藘蓷l豎劃,注意本字的輔助線,一豎比一豎高,留出了下方“貝”的位置。 在古代,大多時候,都會將這個字作為左右結構來書寫,將“口”寫在“斤”的下方,書寫這個字時,要記住提手旁的寫法,另外要注意右邊的所有筆劃,要有氣韻的連貫,一氣呵成。
“罕”字,是非常有特點的字,是典型的王羲之玩法,先將禿寶蓋的中心壓到左邊,而下方的筆劃則全部在右側,最后的豎,又是移到左側,辯證統(tǒng)一。 這又是一個寶蓋的寫法,要善于總結。另外,下方“水”,一筆完成,在注意這些轉折的同時,要注意左側緊湊一些,右側空曠一些。
這個“其”,不如之前講過的“其”有特點,這個其,將框子里面的兩橫楷化,沒有寫成“3”,但是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筆劃的遒勁有力,另外,如圖所示,注意下筆位置。 “數(shù)”字,左邊輕盈,右邊渾厚。書寫左側時,是在用毛筆的筆尖跳芭蕾舞,而書寫右側時,則是用毛筆的筆肚練八卦掌。 “然”字的書寫,很瀟灑。從起筆開始,一連串的轉折,生機勃勃。這個字的亮點,在于中間“丿”劃,由輕到重的落筆,和一個略略向右的斜度。最后的“橫”劃,距離上方較遠,留出一片空白,且斜度較大。 這個“而”的寫法,較為少見。通常來說,左邊的“豎劃”,都會和右邊的“橫折鉤”連在一起,這個“而”字,不僅僅沒有連在一起,而且給他們分開的如此遙遠。不得驚嘆,只有書圣有此魄力!
“天”字,也是一個典型的王羲之筆下的產(chǎn)物,前三筆寫出來,字都要摔倒了,一個“捺畫”的出現(xiàn),直接拯救了整個字。
這個“地”,相對前面課程里“窺天鑒地”的“地”,顯得輕盈了很多,疏密的對比也強烈了很多,在書寫時,一定要掌握好連接“土”和“也”的這筆“橫折”,斜度很大,看準了再下筆。 “苞”字的閃光點,在于上方的草字頭,兩個“豎劃”如同一個左括號和右括號(),下面的“包”,要注意上寬下窄,如圖所示。 “乎”字,在書寫時,用兩筆完成。從落筆的一剎那,就要想好整個字的形態(tài),硬朗、干脆、轉折調(diào)鋒。注意豎鉤的方向,略略向外寫豎,順勢出鉤。 書寫這個“陰”,要注意右邊幾條橫的關系,非常的微妙,領悟后,會有十足的成就感。
書寫“陽”字的基調(diào),就是平正,安穩(wěn)。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沒有崎嶇的造型,沒有豐富的變化,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久久耐人尋味。 “而”字,在《圣教序》里重復多遍,且寫法不盡相同。這次的“而”,將“橫折鉤”的拐彎放大,留出內(nèi)輪廓的空白。 “易”字,也是個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寬。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橫折鉤”斜度極大,而鉤內(nèi)的兩個“短丿”,反而豎了很多。
“識”,此字也在前面出現(xiàn)過,將此字看為左右結構。如圖所示,每個部分在書寫時,都是逐漸靠上,“音”作為最矮的出現(xiàn),在沒寫“戈鉤”這一筆之前,整個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而一筆“戈鉤”,直接將整個字的中心拉了回來,這在圣教序里,是極為常見的。
“者”字的書寫,非常的巧妙,謹記住兩個關鍵點:第三筆“橫撇”的書寫,一定是左邊長,右邊短。如此一來,整個字的中心,都在左側,一不留神,就會摔倒。最后,將下方的“日”,放到整個字中心的右側,起到了平衡的關鍵作用。“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寫法。 “以”在圣教里的變化并不算大。在書寫時,要注意左邊筆劃的彈跳。 這個“其”字,是非常精彩的一個字。左邊的起筆,基本在一個豎線上。而右側則是逐漸向外。最后的一個點,和左邊散得很開,提升了整個字的格調(diào)。 “有”字的難點,在于第一筆的“撇轉橫”,畫圈的同時,要在橫的起筆處,重新發(fā)力。在橫的結尾處,筆意要連到豎的起筆。 注意左邊“亻”的豎劃結尾處,要頂起毛筆,彈出提劃。右側的寶蓋頭的結尾,可以視為小短撇,連接著一個大短撇,書寫時,要輕松暢快。 這個“也”的難點,在于“豎折”的折筆處,要略作停頓,重新蓄力,迅捷而出。
“陰”字的書寫,需要注意“左耳旁”的拱形弧度。書寫右邊時,注意撇和捺的高低取勢,夾角接近成為90°直角,下方的幾條橫,有聚有散。
這個“陽”和前面幾講的“陽”,略有不同,本講的“陽”,左側需要注意左耳旁的簡化書寫,以及右側需注意上方“日”的兩個豎劃,一個微微向左,一個微微向右。 “處”,從頭到尾,真正意義上,使用了兩筆書寫。第一筆從短橫,寫到了下面的橫折鉤,一氣呵成,下面的幾個轉彎輕松而靈動。所有的轉折,不能僵硬。 這里的“乎”,需要注意豎鉤的寫法,略帶拱形的“豎”,以及稍作停頓,順勢向下的“鉤”。 “天”字兩橫,一平一翹。書寫時,一定要輕松、從容。 此處的“地”字,和之前的“地”也是略有不同,此字生動活潑,注意右側的“豎劃”,要有一定的斜度。“豎折”的弧度要自然。
此處的“而”,是圣教序里“而”字,最經(jīng)典的一個寫法?!捌病钡幕《群艽螅缍纫埠艽?,左邊的“豎劃”也很靠下。這兩筆直接把整個字的重心拉到了左邊。所以,接下去的橫折鉤,和里面的兩個豎劃,擠在了右邊,使得重心得以平衡。 “難”字,充分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風的“變”字,他善于打破常規(guī)。左邊的一系列撇劃,充分體現(xiàn)側鋒的起伏。而右側的四條橫劃的方向變化,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說實話,這個字冷眼看上去,并非多美。但是真正好酒就是如此,也許其貌不揚,但是品味過后,方知其美味。在寫這個字時,需注意“身”的輕盈、自然,而右側的“弓”,通過一系列的轉折,體現(xiàn)其起伏的動態(tài)之美。
這個“者”并非圣教里最經(jīng)典的一個,作為臨帖來說,仍然要尊重原帖的美學。在書寫時,需要注意“橫撇”這個筆劃的斜度、長度,以及整體的輕松感。
“以”字,是老生常談的字,在書寫時,需要注意一些細微變化,左側兩個點,一小一大。中間的空,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另外就是右側的豎,略帶弧度,上粗下細。
這個“其”字,中間的兩橫聚在一起,兩側的“豎劃”,都是向內(nèi)側傾斜,另外就是兩個點,分散書寫。
書寫“無”時,需要注意筆順,另外需要注意幾條橫劃的傾斜角度,前三條橫,斜度較大,最后一條橫,稍微平一些。 此處的“形”,原帖稍顯模糊,但是不影響我們對于帖的理解。左側的兩橫,注意傾斜角度。中空的特點,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
這個“也”字,是極為漂亮的字。橫的傾斜角度很大。在書寫中間的“豎劃”時,要注意,這個“豎劃”將里面的“圓圈”劃分成了“左小右大”。最后一筆的豎折,非常的遒勁有力,收筆處稍稍上揚。 “故”字呈放射狀,左小右大,注意“古”字“豎劃”的寫法,起筆處,先頓后提,再發(fā)力行筆,收筆處又是壓筆,這個筆劃要多加練習。右側的“反文”是極為常用的部首。 這個“知”的碑刻,非常的模糊,但是寫過《蘭亭》的朋友不難看出,此字原型,出于《蘭亭序》,所以,我們在書寫時,可以參考“蘭亭的字形”進行書寫。但是筆法,仍然寫出“圣教的味道”。 這個“像”和之前的“像”又有所不同,此處的“像”極為俊美,左側的“亻”側鋒書寫,右側的“豎鉤”呈很大角度的向右傾斜。注意,此字右側的筆順,橫撇不能當成一筆完成(如圖所示),原碑刻稍顯概念化,容易讓人混淆。 這里的“顯”就要比之前講過的“顯”舒服很多,主要需要記住右側“頁”的寫法,此處將最后的橫撇,放入框內(nèi)書寫,雖顯拘謹,但是仍很從容。 從筆法來看,也不難看出,此“可”字,也出于《蘭亭》,書寫時,一定注意輕松自然。豎鉤,順勢而發(fā),自然出鉤。 這個“征”應該是一個較難的字,左側的“彳”直接化為起伏的一筆,很有節(jié)奏。中間部分則是出奇的高,還包含了一系列的翻轉。右側的“文”又將整個字的字勢拽了回來。 “雖”的繁體字,是在右邊加了一個“隹”,字的體態(tài),呈左小右大型。注意書寫左邊時,毛筆要放松,保持輕盈感。右邊的筆順,先寫四橫,最后寫穿插的“豎劃”。 “愚”字在之前的解析里出現(xiàn)過,此處的“愚”顯得更加愚了一些,不如之前的靈動,主要是這里的“心字底”更小了,距離上方的“禺”也更近了,且更為厚重一些了。書寫時,要有一種聰明人寫愚字的感覺。 “不”字,這是《圣教》里的第一次出現(xiàn),寫的極為平正。第一筆將“橫撇”連寫,書寫時要飽滿有力。決定這個字體勢變化的,是“豎劃”的位置和形態(tài)。寫豎劃時,一定要對比在“橫劃”的什么位置,書寫過程中,要考慮豎的形態(tài)特征,此處的豎,略略帶有右括號“)”方向的拱形。 “惑”字的筆順很關鍵,這是一個借鑒草書的筆順(如圖所示)。這個字的主筆在于“戈鉤”,書寫時,要找到“一波三折”的弧度。另外,要考慮左側“糸”和“戈鉤”的距離。這個字的連貫性很強,要保持氣脈的暢通。 這里的“形”字,字法偏向楷書化,將右邊的“三丿”單獨書寫,但是整個字的用筆,仍然是行書的用筆感覺,注意左側兩橫的斜度很大。右側的“三丿”,一筆比一比粗。 “潛”字,左側的“氵”要厚重一些、飽滿一些。右側上方的兩個“夫”,一個厚重,一個輕盈,要寫出對比。下方的“日”要偏右側書寫。 “莫”字,看上去有點瘸,因為此處將最后的“捺劃”寫作了“點劃”,而且是個不大的點。此種造險,也正是王羲之的高明所在。前面所有的筆劃都較為平正,最后的“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感覺。 在古代,大多將“睹”寫為“覩”。目部,見也。寫過“者”字的朋友都知道,“日”應該在偏右的位置書寫,而此處,寫在了正下方,為啥?要為“見”的橫撇讓出地方,從而形成兩個撇劃的同時出現(xiàn),一大一小,同為開張。 “在”的寫法,要注意“橫撇”這個筆劃,在《圣教序》里,有很多情況,“橫撇”都是這么寫的,左長右短,如“者”字等。而在下方的“土”,則是靠右書寫,和其左側的“豎劃”中間留出一片空白。 “智”字,整體是一個倒三角取勢的字,注意上方的“知”,將右側的“口”,下方留出一片空白(如圖所示)。書寫這個字時,要保持輕松的狀態(tài),線條要保持含蓄性。 這是第一次出現(xiàn)“犭”,“犭”是屬于一個比較難寫的偏旁。注意圣教的這種寫法,將“彎鉤”轉為了“豎劃”。左右中間的部分,留出一片空白,另外,書寫右側時,要有輕重提按的變化。 “迷”字最大的特點,是“豎劃”靠近于右邊的“點劃”書寫,富有彈力。而挑上去的“橫撇”筆劃,“橫”的起筆處較低,但拱形較大,要貫氣,不能斷氣。
“況”字的書寫,要非常的輕松。中間部分空的距離較大。右側的“兄”字極為漂亮,用“口”字的“橫折”,帶動了整個字的扭動感。又用一個較直、且斜度較大的“撇劃”,和一個繼續(xù)向左斜度的“豎劃”,把整個字中心拉到了左側。然而,書圣還是書圣,最后的“橫劃”,竟是向下運動。 在看“乎”字的時候,從“豎”的筆劃中間,畫一條豎的輔助線,將其一分為二。本來一個左右均分的字,立刻就顯示出了他的特點:左密右疏。在書寫時,一定要連貫,表達出行書的“書寫性”。 “佛”字的書寫精華,主要是右側部分,將一系列的“橫折、橫折、豎折....”改為了“小橫折、大橫折”。簡化了不必要的動作。書寫時,需注意轉折的輕松,另外要注意兩個豎劃的長短對比、粗細對比。 “道”字的應用,可謂十分廣泛,此處的“道”,需注意“首”的“橫接豎”的間距(如圖所示)。另外,要把“走之”和“首”的中間,空出來。 此處的“崇”字出自《蘭亭》“崇山峻嶺”,而《蘭亭》里的“崇山”卻是王羲之楞插進去的,所以看上去難免不夠自然。而此處,經(jīng)懷仁和尚處理后,整個字變得瀟灑了很多。注意“山”和“宗”,要有一定的距離。而“宗”的兩個縱向筆劃,都有向右的斜度。 這個“虛”字,看上去更像楷書,一筆一劃,不言茍笑。但是一定要寫出他的書寫性,通過這些橫向筆畫的斜度,去加強整個字的動感。 “乘”字的書寫,側鋒居多,十分雍容、端莊。在行書中,側鋒的使用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人在使用側鋒的時候,容易把字寫的像刀片一樣,不夠厚重,顯得輕浮。而在這個字里,雖是側鋒書寫,但是要讓字變得飽滿起來。 “幽”也是《蘭亭》里的字,先寫中間的“豎劃”,“豎劃”的起筆,作為這個字的最高點,緊接著寫里面的兩個“絲”,最后寫兩側的拱形豎。整個字,呈三角形趨勢。 “控”字的重點,是右側的“空”,將“穴寶蓋”最后一筆的“點劃”與“工”連寫,形成一筆,連貫性極強,且將左側留出一片空白,輕盈的同時,制造出了距離美。 “寂”字,要留意下面“叔”的寫法,這種寫法,在行草書里極為常見。這個字所有的線條,是非常硬朗的,整個字非常挺拔,個頭也非常高,所有的筆劃都是直來直往,最后的一個“豎劃”的收筆,暴漏出了其天真的本性。 這個“弘”字的重點,在于左側的“弓”,在之前的“弘福寺”中,我們也遇到過這個字,兩種“弓”不同的寫法,都很美。注意,我們在書寫“弓”最后一個轉折的時候,不要像日常的書寫狀態(tài)一樣寫的過大,最后一個轉折,要含蓄,第一個轉折,要張揚。 書寫“濟“字時,要縷清筆順。這個字,透露了兩個知識點,這個“氵”的寫法,非常的柔和,輕入、腰粗、提長。右側的“齊”字也是常用字,“見賢思齊”、加一個“小”字,就可以成為“XX齋”等等。注意書寫時,要把握右側一系列短筆畫的聚散關系。 “萬”字筆畫很少,注意筆順。另外,注意橫折鉤的“短橫”,是向下書寫,并非向上。 “品”字,呈三角形狀態(tài),我們在書寫時,將他看成“三個口”來書寫,注意他們兄弟三人的大小。
“典”字的字形,略有向左下方倒的趨勢,所有的橫向筆畫,都在向右上傾斜,尤其是“長橫”筆劃,斜度極大,而“長橫”的長,只體現(xiàn)在了左側,右側只微微露出一點,含蓄的很。下方的兩個“點劃”,一如既往地分散打開。 “御”字,可將其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左側是“彳”,右側是其他的筆畫,右側的連貫性要強于左側。書寫這個字,要注意這個字的最高點、最低點,以及縱向筆劃的收筆位置。 這個字只有兩筆,注意“豎劃”并未將“橫”等分,豎劃略略向右一些。書寫時,最關鍵的,是這個字筆法的運用。筆鋒雖為側鋒,但是一定要干脆、果斷、流暢。 首先注意這個字的筆順,正確筆順為:“點、橫、橫折鉤、撇”。書寫時,注意“橫劃”的斜度,筆畫雖細,但需挺拔有力。這個字的大部分空間,都擠在了右側,甩出了左側的空白。 “舉”字在《圣教序》里,屬于大高個兒,身材很健美還有肌肉線條。注意這個字右側的輔助線。整個字的筆鋒上,中側并用,挺拔有力。 通常來說,“戈鉤”的筆畫,都是很長的,而在這里,“威”字的“戈鉤”,有一種含蓄的狀態(tài),一定要把握好這條筆畫的長度和弧度。而中間的“女”緊緊地聚在一起,上方流出一片空白,形成疏密對比。 “靈”字,要找到一種“靈氣”的狀態(tài),我們在分析字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上面有一組“點”,下面有一組“點”。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左點貼近豎劃,右側的點遠離豎劃。而這個字的絕大部分線條,都是直來直往的,沒有太多的弧度,雖然直接,仍然可愛。 “而”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圖所示,最后一筆“豎劃”的位置,另外就是“橫折鉤”的連貫性,是圓轉,并非方轉。 “無”字有兩個關鍵點,其一,這些橫劃的斜度變化、以及長短變化,其二,這個字的筆順,一定不要寫錯。 “上”字由3筆組成,要注意筆順。另外,最后一橫的起筆位置很是關鍵。自“豎劃”的收筆處,略作停頓便起筆寫橫,輕入快出,左短右長。 “抑”字屬左右結構,而在這個字的處理上,王羲之采用了左高右低的方法,“扌”靠上,而右側則靠下。書寫時,注意圖中幾條輔助線的取勢。 “神”字在此處,非常地端正,不茍言笑。這個字,和上方的“抑”有相同之處,都是左高右低的取勢,另外,需要注意“示”旁,“丿”劃的起筆位置。 這是一個極具爆發(fā)力的字,雖然一共只有兩個筆畫,但是細看兩個筆畫的起筆處,極具爆發(fā)力,行筆時,也是果斷干脆。 在《圣教序》里,有很多處“而”字,此處的“而”,需注意第二筆的變化,幾個動作,非常硬朗,如圖所示。 《圣教序》里的“無”字,也是重復出現(xiàn)若干次的字,我們需要注意他們的細節(jié)變化,如此處,幾個“丿劃”的弧度,雖然這個“丿”有可能只是牽絲,我們?nèi)匀灰l(fā)現(xiàn)這些細節(jié)。 “下”字的書寫,重心放在了右側,留出左側的一邊空白,書寫時一氣呵成,注意最后“丶”劃的頓筆位置和收筆位置。 “大”字,“丿劃”的弧線需要強調(diào),另外,需注意橫與點中間的空白。 “之”,將他看成“點+3”,上面的“丶劃”和下方的“3”,留出一定的距離,這個“3”的寫法,注意輕重的提按變化。 “則”字,有一個右取勢的感覺,整個字的縱向筆畫,均有向外的趨勢,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貝”下方兩個點的寫法,一低一高。 “彌”字是一個弧線非常多的字,整個字充滿了弧線線條。在此處,“弓”的寫法,做了一個草法的簡化,而右側的筆畫銜接,也非常的婉轉,在弧線中尋找整個的動態(tài)。 “于”字的實用性很強,我們落款時,會經(jīng)常用到。需注意,左側為“方”字,不是“木”字,所以在書寫“豎”的時候,略帶拱形。 “宇”字非常端正,最后的鉤劃,順勢而出,用筆猶如“乎”字等。 “宙”字的寶蓋頭很大,能包容一切。而在下方的“由”,需要注意最后一橫的位置,我們習慣了最后一橫封口,也習慣了中間一橫比較短,而在這里,最后一橫的起筆位置在上一橫的右下方。 “細”字屬于“左重右輕”的字,注意左側連續(xù)轉折的用筆(如圖所示),在書寫右側時,需注意筆順,以及用筆的輕松度。 這個“之”字,是一個“點”+“2”,下方的轉折,我們把它看成“2”的寫法,上橫短,下橫長,注意兩個轉折的角度。 “則”字,這個字的兩部分,都屬于細長型,并且有整體向右的趨勢。注意圖中“刂”旁“丶”劃的書寫,非常的靠上。 這個字的難點,在于筆順的把握,右側3個“耳朵”,3個耳的筆順,卻又不盡相同。啥是正確的筆順?怎樣寫得更順,那就是正確的筆順。
在之前,我們講過。左側的偏旁為“方”字旁。在書寫時,需注意左低右高。右側一系列的轉折,多為圓轉,書寫時,要找到一種委婉、波瀾不驚的感覺。
“毫”與“豪”,古同。在分析這個字時,我們要把握它的整體形態(tài),這是一個長行的字,縱向筆畫較長,橫向筆畫較短。書寫時,注意幾個轉折的變化。另外,我們在學習書法時,需要活學活用。在看到這個字的時候,我們可以擋去上半部分,改為“丶劃”,家,就出來了。這也是移花接木。
“厘”字的繁體字,筆畫較多。上方的“文”,不要寫的太低,給下方的“厘”讓一些空間,雖為上下結構的字,在書寫時,托住“未”字的,是“厘”的胳膊,而托住“文”的,是“厘”的全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