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冬天看的《麗南山的美人》,怎么描述我當時看完劇的感受呢,大概就是你坐在原本暖烘烘的劇場看劇,后來隨著劇情的推進,整個人感覺越來越冷。
不是冷場的“冷”,而是人心蒼涼的那種冷。 雖然作家馬丁·麥克多納也不例外的在寫愛,但他寫出了愛里藏著的恨,帶著濃濃的嘲諷,寫出了以愛為名的自私。因此整部劇都充斥著母女之間扭曲的愛恨、彼此的針鋒相對,以及滿滿的無可奈何。 作家馬丁·麥克多納
我們常說母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這個世上最無私的。我一直深深覺得這句話是個偽命題,畢竟它缺乏合理的前提??赐辍尔惸仙降拿廊恕分?,我更覺得是這樣,如果說母愛無私,說血緣親情最動人,那大概必須加上一個前提——我們與父母之間,保持著安全距離。 任何感情都是一樣,一旦其中有人滋生了無法控制的占有欲,突破了安全距離,以愛的名義來粉飾自己的私欲,那么這份愛就只會變成“要挾”,最后只能以兩敗俱傷慘淡收場。 話劇結尾的時候,莫琳對著母親瑪格的尸體喃喃自語,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有時候我們最想摧毀的或許就是“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不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不論是身邊人還是家鄉(xiāng)。 還記得看完劇走出劇場之后,我給母親發(fā)了條簡訊說—— 慶幸我人生的20幾年里,我們都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 然后我母親特別高冷地回復我說—— 你只是我的女兒,又不是我的全部。 莫琳和母親
恰恰是這一句看似冷漠的回復,讓我覺得很好。這大概就是我們與父母之前應該有的安全距離,我是兒女,但絕不是你的私有物。我們有各自的生活,我們彼此牽掛、惦念、依戀,但越不彼此捆綁。 那么“不安全”的距離是什么樣子呢?《麗南山的美人》一開場,其實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四十歲未嫁人的老姑娘,盡管她是麗南山人盡皆知的美人,卻也沒有獲得愛情、自由和自己的生活,她只能守著內(nèi)心矛盾還有些陰暗,并且對自己充滿控制與折磨的母親;而年老體弱的母親,分分秒秒都需要著自己的女兒,同時樂此不疲的沉浸在毀掉女兒正常生活的竊喜中。 《麗南山的美人》
這樣的開頭讓我想起我曾經(jīng)和一位年輕母親的對話,我去看她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聽她講述完自己懷孕和生產(chǎn)的過程之后,我被她最后飽含深情的感慨驚到?jīng)]能接上話。 小寶寶當時正在滿足地吸吮母乳,吧唧吧唧的聲音里,這位新媽媽說:“我每次看到她,都覺得很踏實,那種感覺就是,你真的擁有了一個真正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東西?!?/p> 我當時笑容僵在臉上不知道該怎么回應,只能露出“你開心就好的”的微笑,畢竟我也不能說“你女兒不是東西,她是個人啊”。 所以你看多可怕,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女兒當做是人生擁有的“私人訂制”品,仿佛因為自己生育了這個孩子,就擁有了主宰權。話劇中母親瑪格就是這樣的,她理所當然的把自己的人生與女兒的一生混為一談,并且毫不自知。 看到自己與家人相處的影子
很多人說無法接受劇中的母女。看到莫琳用自己與男人的性事來刺痛母親時,他們驚訝;看到母親瑪格毫不留情地戳穿女兒仍是處女之身的真相,以此嘲諷女兒并竊喜時,他們錯愕;看到母親在女兒心儀的男子面前,用曾進過瘋人院的過往貶低女兒時,他們咒罵;看到母親燒掉信件,毀掉女兒最后的希望時,他們恨不得這個母親趕快死去。而當爭吵、推搡中,莫琳失手傷到母親,母親真的死掉時,他們又感慨“身為女兒你怎么能這樣”。 我想,無法接受或許是因為他們無法面對這樣的真實與殘忍,或許她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與家人相處的影子。 莫琳與母親的日常
很多中國家庭中好像都有一個魔咒,就是“我是你爸媽,我怎么管你都不為過”,與此同時很多家庭也有一個共同的吶喊,即“我是成年人了,拜托讓我自己做決定?!边@樣的魔咒與吶喊,存在于很多家庭中,有的人因為“孝心”忍了一輩子,心痛心碎,被家庭中傷;有的人立志反抗、追求自由,于是一家三口雞飛狗跳。 這樣的家庭關系,就和劇中的母女一樣,彼此仿佛是困在籠子的兩只鳥,不僅在壓力下飛不出去,更是彼此攪和、不得安寧,誰都無法過好自己的日子。如劇如生活,任何關系走到僵持、無奈的境地時,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會是清白無辜的。人與人的關系,更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你瞧“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子女們,個個因為自己攤上了“霸道、控制欲爆棚”的父母而覺得人生凄慘、自己悲哀,恨不得將生活所有的失敗與不順都歸咎于父母。但如果你再去偷聽一下廣場大媽的談話,你又會發(fā)現(xiàn),頭發(fā)花白的阿姨們湊在一起提起孩子的,依然唉聲嘆氣,不是覺得孩子不爭氣,而是為孩子沒能擁有好的生活操碎了心。 無法放手、不肯退場的父母
和《麗南山的美人》中糾纏、共生的母女一樣,現(xiàn)實中這樣抱怨的子女和操心的父母,往往也出自同一個家庭。 話劇中的母親瑪格,一個孤單的老人,沒有老伴、朋友,連麻將也沒有,只能日復一日坐在搖椅里聽著廣播過日子。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她對自己唯一沒有遠嫁的女兒,如此“控制”了,因為她只有她。她在孤獨中陷入深深的恐懼,恐懼死亡、恐懼無依無靠,她想抓住莫琳以填補自己生活的空洞,她需要莫琳來提醒自己“還活著”、“還值得被照顧”。 而話劇中的女兒莫琳,看劇的觀眾替她無奈、心痛,不明白她為什么不離開。其實,不是莫琳不離開,而是莫琳離不開、不想離開。長久地付出、相處之后,尤其是莫琳從精神病院出來之后,她潛意識或許早就被母親的“牽絆”同化,內(nèi)心深處早已不再相信自己可以獨自過得好。她無法離開,照顧母親的同時,其實母親也在照顧她,所以即使她不停抱怨,但也從未真正的反抗,從未想過要獨立生活。 所以啊,無法放手、不肯退場的父母,和不敢獨立、無法自由的孩子,彼此之間只有無休無止的拉鋸戰(zhàn),長久以往,好的關系也會變壞。而破解的方法,或許就是離彼此稍微遠一點,保持安全距離。 莫琳無法離開母親,又無法停止抱怨
那什么是“安全距離”? 我記得《目送》里,龍應臺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其實就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安全距離”最好的答案。 總之,熊孩子和蠢父母是一抓一大把的,重要的是在意識到這一點時候,能夠及時剎車喊停,扭轉局面。不要像《麗南山的美人》那般,在牽扯住成為彼此的困境。 與父母適當?shù)膭澢褰缦?/div>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狠下心奮力一搏,與父母適當?shù)膭澢褰缦?。畢竟,親情與愛情、友情一樣,都需要用腦子去經(jīng)營,憑借本能很難讓容易越界的親情維持美好。父母子女都需要用不斷成熟的心智,讓彼此之間的感情更為親密。 愿你是灑脫的父母,我知道放手不易,但總要放手。愿你是夠自己站穩(wěn)腳跟的子女,堅持自己的底線和選擇,即使錯了,也愿意承擔和面對。希望你懂得,你的人生,父母無法替你過,而你也根本不需要別人替你來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