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國歌《馬賽曲》原本不叫“馬賽曲”,叫《萊茵河戰(zhàn)歌》。萊茵河和馬賽其實離得挺遠的。 這首歌的作者也不是馬賽人,而是阿爾薩斯人。阿爾薩斯在法國的北部邊境,馬賽在法國南部邊境。 《萊茵河戰(zhàn)歌》的作者克洛德·約瑟夫·魯熱·德·利爾是斯特拉斯堡(阿爾薩斯的主要城市)服役的一名中尉(法國大革命以前軍官多數是貴族出身或者至少跟貴族能扯得上關系),他和斯特拉斯堡的市長是朋友,經常去他家參加派對。然后阿爾薩斯這個地方因為是北方邊境,就總在和外國人(主要是普魯士和奧地利)打來打去的??寺宓隆さ隆だ麪柶綍r喜歡彈個琴譜個曲什么的,斯特拉斯堡的市長就請他幫忙寫一首鼓舞士氣的軍歌。 “馬賽曲”(《萊茵河戰(zhàn)歌》)的歌詞挺長的,大概就是反對侵略反對壓迫,愛故鄉(xiāng)愛自由……大概就是這些吧。反正馬賽人一聽這首歌就特別喜歡。 《馬賽曲》為什么叫“馬賽曲”呢?因為這首歌是馬賽人唱紅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推翻王權,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fā)布了《人權宣言》。隨后法國各地紛紛響應,推翻封建領主,走向共和。這引起了整個歐洲大陸所有封建統(tǒng)治者的恐懼和仇視。1792年,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并且威脅 “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并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于是法國各地紛紛組織義勇軍開赴巴黎,抗擊外國軍事于涉,維護革命成果。其中也包括500名來自馬賽的義勇軍。他們沿路唱著這首歌從南部一路北上,因為馬賽人的關系這首歌在全國范圍內紅了。1795年,《馬賽曲》被正式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歌。 為什么馬賽人如此積極參加革命呢?所謂法國大革命,就是工商業(yè)者/資產階級VS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而馬賽作為一個商業(yè)港口,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工商業(yè)者,無論是大中小工商業(yè)者,都是所謂的“第三等級”,他們跟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必然是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法國大革命開始后,馬賽市民自發(fā)響應革命,奪取軍事要塞,驅逐了當地的封建領主,并組織義勇軍去抗擊試圖絞殺法蘭西共和國的外國勢力。 至于《馬賽曲》的原作者克洛德·德·利爾,他并不喜歡革命之后發(fā)生的事。革命領袖們搞起恐怖統(tǒng)治起來比起被他們推翻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踐踏民主,鏟除異己。實行高壓統(tǒng)治,不講證據隨意誅心,搞得血流成河??寺宓隆さ隆だ麪柹踔敛辉赋姓J自己就是《馬賽曲》的原作者。他投票反對新憲法,結果被軍隊開除。他的好朋友,斯特拉斯堡的市長被送上了斷頭臺,克洛德·德·利爾本人也被判“叛國”,差點也上了斷頭臺。就在這時候熱月政變了,羅伯斯庇爾自己上了斷頭臺。克洛德·德·利爾被放出來了,后來他在新時代中窮困潦倒,越發(fā)懷念著舊時代。據說拿破侖曾試圖資助他,卻被他拒絕并怒斥:“你把革命變成了什么樣?你把共和國變成了什么樣?” 后來拿破侖遭遇滑鐵盧之后,在流放地寫的自傳中或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那四十多次勝仗(其實別人算的是五十多次),滑鐵盧一戰(zhàn)把這一切都抹去了。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就是我的這部《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 拿破侖稱帝這件事雖然是打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臉,但他推行的各種法律和政策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反封建的。他制定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鼓勵科學研究與技術教育,建立軍校,指定有效的人才選拔晉升制度,更建立了相對健全的法律體系。在拿破侖的統(tǒng)治下,法國1804年頒布《民法典》、1807年頒布《商法典》、1810年頒布《刑法典》,立法過程中拿破侖全程親自參與了討論。在關于民法典制定的100多次會議中,拿破侖親自出席的就有90多次。這些成文法典成為了近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法律規(guī)范。 早在1799年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獲得權力的時候,正值第二次反法同盟向法國發(fā)起進攻,法國內部保皇黨也蠢蠢欲動試圖恢復舊秩序,國內政局動蕩,當時的國民政府也難以決斷。如果不是拿破侖采取緊急措施,控制住局勢并擊敗了反法聯盟,歷史的倒車說開也就開了。 歐洲的反法聯盟一共聯了七次,除了出于對拿破侖軍隊的忌恨,更重要的原因是整個歐洲的封建貴族都試圖絞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果。在拿破侖當權的時期,歐洲其它國家雖然看法國不順眼,卻又打不贏法國,甚至被法軍攻陷,還不得不接受《拿破侖法典》,和法國一起建設資本主義——這些都得益于拿破侖的軍事天才和雷霆手段。 拿破侖在1804年稱帝之后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但是他卻在實際上卻打擊了封建勢力,守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讓min主fa治的精神有時間有條件在法國乃至歐洲生根發(fā)芽。此后封建再想復辟也難以成功。 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馬賽曲》;1824年路易十八被趕下臺,以和稀泥的方式產生了國王查理十世;然后查理十世也漸漸變成一個封建專制君主,結果6年后就爆發(fā)七月革命,《馬賽曲》重新響起(并再一次以和稀泥的方式選出了乏善可陳的路易·菲利普)。 拿破侖之后一連串糟糕的統(tǒng)治者讓法國人想念起拿破侖的好處來。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他為老年傷殘軍人準備的榮軍院里。拿破侖留下的豐厚的政治遺產甚至讓他并無軍事天賦也沒有民主信仰的侄子路易·拿破侖僅僅憑著“拿破侖”這個姓氏在1848年當選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tǒng),進而通過玩弄權術成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 原本是為了迎接拿破侖勝利歸來的軍隊,巴黎凱旋門于1806年破土動工。因為一直在打仗沒消停過,凱旋門的工程進度也無法保證,1836年才竣工,此時拿破侖都已經死了十幾年了。1840年拿破侖的遺體從圣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時,倒是從凱旋門下通過了。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 1879年、1946年和1958年通過的三部共和國憲法都選擇《馬賽曲》作為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歌,直到現在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大革命紀念日)都會演奏《馬賽曲》。這首歌的作者,克洛德·德·利爾的墓也被遷到榮軍院,和拿破侖本人一起長眠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