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出現(xiàn)得很早,運用得也很普遍。這一稱呼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或”等字樣。
據(jù)考古和文字學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據(jù)《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qū)稱為四方。 可見,“中國”名稱的由來,與這“中”字有很大關(guān)系。其它如“中原”、“中華”的由來,大抵如此。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叭A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在古代文選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即首都。如《詩經(jīng)、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緩四方”(先愛護京都的百姓,進而安撫四方);《孟子、公孫丑》: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國都為孟子修房子,讓它教養(yǎng)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qū);四指國內(nèi)內(nèi)陸;五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qū)或建立的國家。國華夏族、漢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并不斷擴大活動范圍,因而稱黃河中下游為“中國”,與“中土”“中華”“中州”“中原”等詞含義相同。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xiàn)“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guān)中、河洛地區(qū)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qū)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nèi)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秦漢以后,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quán)統(tǒng)轄范圍之內(nèi)的地區(qū)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于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但是,嚴格的說,古代“中國”是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那時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tǒng)稱。“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quán)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這就是說,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quán),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 王朝更替,正式國號也跟著改變。如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那 時中國的正式名稱是“大清”或“大清帝國”。 所以史記上出現(xiàn)的“中國”字樣,并不等于我們今天所說所指的中國。
盡管正式的國號沒有叫過中國,中國民間倒是有“中國”或“中國人”的俗語詞匯。不過以前人們提到“中國”一詞,一般狹義地指中原地區(qū),“中國人”就是指中原人,以區(qū)別于新疆西藏蒙古的邊民,以前并沒有用“中國”代表國家的用法。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中國”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lǐng)土的專用名詞。
由此看來,盡管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有3000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可是“中國”這個名稱作為正式國名卻意外地非常年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中國的正式國名并沒有叫過“中國”。
關(guān)于日本稱呼中國為支那,日本由于與中國接觸密切,也按照中國的朝代名來稱呼中國,不像與中國接觸少的西方國家,不管中國什么朝代,都一律稱之為CHINA。日本在隋朝時稱中國為“隋”,唐朝時稱中國為“唐”,所以有“遣隋使”、“遣唐使”的詞匯。以前日本在提到籠統(tǒng)的中國概念時,則稱中國為“漢土”或“唐土”,把中國字稱為“漢字”,把中國語稱為“漢文”。
日本古時既不用“中國”,也不用“支那”代表中國,這些詞在日本出現(xiàn)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 到了日本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隨著日本的對外開放,外來語用詞也時髦起來。喜歡標新立異的人,不再稱中國為“漢土”,而是按照外文音譯把中國稱為“支那”,結(jié)果這個稱呼一下流行起來,一時間報刊書籍都用“支那”稱呼中國。雖然沒有什么褒貶的意思,但是中華民國成立以后,中國已經(jīng)是中華民國的簡稱,再稱支那就是一種不尊重。 直到1932年,在中國政府的敦促下,日本政府終于承諾在政府公文中不再使用“支那”,一律使用“中華民國”,但民間報刊仍稱中國為“支那”。一直到日本戰(zhàn)敗后,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國發(fā)出《關(guān)于回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后“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志中消失。中日間這場關(guān)于中國國號稱謂的爭論,在戰(zhàn)敗日本的全面妥協(xié)情況下徹底解決.。
全國解放后,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現(xiàn)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血管淌著至剛至健至中至正之浩然之氣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