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風心病常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咳逆倚息,咯血顴紅,胸悶胸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肢腫身重,脅下積塊,唇舌紫暗等。本人認為,雖癥狀復雜,變化較大,又往往涉及到多個臟腑,但病機可以概括為本虛標實,以心之陽氣(或兼心陰)虧虛為本,血瘀水停為標;以心病為本,他臟(腎脾肺肝) 之病為標。
治本首先要補氣溫陽。水飲之停蓄、泛濫,瘀血之郁滯、留著,皆因陽氣不足之故。
慢性風心病,必有心氣虛證,臨床表現(xiàn)為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動則尤甚,面色神疲,或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jié)代,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或五爪龍,有時配入少量桂枝、當歸或棗仁。黃芪可加強其益氣、固表作用,且可強心利小便;少佐桂枝,取其補少火以生氣,且與炙甘草合為《傷寒論》中治心陽虛。
對于治療風心病標實證,如血瘀與水腫,必須要在扶正固本的基礎上進行,僅能在上述補虛方藥上加味,以免虛其所虛。心痛怔忡,面色晦黯,唇甲紫紺,或咯血,或肝臟腫大,舌青紫,脈結(jié)代或散澀,均為瘀阻心脈或肺、肝之象,用《類證治裁》之桃紅飲(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威靈仙),其中當歸用當歸尾,令其散血,可酌加丹參,兩者相合,活血中有養(yǎng)血生血作用;威靈仙可走四肢,通經(jīng)脈。也常加失笑散。益氣用參,祛瘀用五靈脂,是否有礙?鄧老認為,傳統(tǒng)認為“人參最畏五靈脂”的說法與臨床實際和一些實驗室研究結(jié)果不相符,當存疑待考。在臨床上可以肯定的是黨參、太子參不畏五靈脂。
慢性風心病患者應注意生活調(diào)理,堅持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運動,不但能促進氣血周流,增強抗病能力,而且能鍛煉心臟,有效地提高心臟儲備力,起到“治本”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后天之本脾胃的運化,“有胃則生,無胃則死”,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yǎng),勿食滯胃腸而增加心臟做功;食物不宜過咸,以免凝澀血脈,加重心臟負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