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正是我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的10年,最美好的一段人生歲月,所以印象更為深刻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是巨變之前的北京,是老城最后的完美面貌……” ——趙錫山 趙錫山,一位在前門鮮魚口附近的胡同里住了74年,打小就喜歡畫畫的北京老人。為了留住記憶中的光影,他僅憑記憶用畫筆繪出千余幅建筑、胡同、四合院的景色風(fēng)光。看他筆下的北京,讓人仿佛坐上時光機,回到舊時歲月…… 新建的永定門城樓 眼前這里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端。全長7.8公里的老北京中軸線,可說是北京城幾百年文化的“靈魂”。 眼前這座城樓,就是重建后的永定門城樓。舊京時內(nèi)城、外城和皇城大門的數(shù)量可概括為“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永定門就曾是外城7個門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門。明代京城中軸線南起永定門,經(jīng)正陽門、故宮、景山北達鐘鼓樓。永定門即為此時所建,它前有箭樓,后有城樓,中間為甕城。 可惜1957年,永定門城樓被拆除,有說它妨礙了交通,也有說是它已成危樓……直到2004年,隨著重建城樓的呼聲越來越高,永定門城樓也重新被復(fù)建。 正陽門城樓和老北京火車站 現(xiàn)在您站的地兒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門。 北京人都知道,屹立在天安門廣場南端的前門原是“正陽門”的俗稱,因其位于皇城的正前方,故俗稱“前門”。它是皇帝去天壇等必經(jīng)的御路。正陽門包括箭樓和城樓兩個建筑,是老北京城的象征之一。 去過前門附近,您肯定看過那兒有座“老北京火車站”,是怎么回事?原來民國時期,正陽門腳下建設(shè)了火車站——正陽門東站。1906年京奉鐵路正式接通,正陽門東站越來越繁華,并于同年開始修建了京奉正陽門火車站大樓。改變了這一帶雜亂的面貌,成了大家對正陽門車站,也就是后來的老北京火車站的記憶。 正陽門城樓和前門箭樓雪景 還是說這正陽門。 前面說過,京城城門數(shù)量可概括為“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在京師諸門中,正陽門的規(guī)制最為隆崇。您知道么?它的城樓高度不僅位居內(nèi)城九門之首,甚至比皇城南門天安門城樓還要高9米。 正陽門包括箭樓和城樓,與城墻連接為甕城。早年它的箭樓門洞平時不開,只有皇帝出行或郊祀時才開啟。不過如今,這兒已經(jīng)只剩下了箭樓。 崇文門 離開前門,沿著二環(huán)走,咱先奔東邊的崇文門。 您可能知道作為“內(nèi)九城”之一的崇文門以前是有城門的,那您知道這崇文門還走火車嗎? 原來1900年時,英國人燒毀了崇文門的箭樓,同年把火車線路從永定門外的馬家堡引到天壇。為了方便通行又拆掉了崇文門甕城,打通了甕城東西墻,使火車穿甕城而過,最后通至前門車站(東站),殘存的箭樓城臺也被打通辟為券門,后來鐵軌又變成了兩條。1950年,崇文門的甕城殘墻拆除;1968年城樓也被拆除了。 內(nèi)城東南角樓晨景 沿著崇文門東大街往建國門南大街方向走,您看到那矗立著的角樓沒?那就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東南角的角樓。 這座角樓建于明代,最初的北京有內(nèi)城外城之分,除了京城九門的城樓、甕城和箭樓,城四角也各有一座城角箭樓,簡稱角樓。 1915年的時候,修建京師環(huán)城鐵路,拆了東南角樓附近的城墻和敵臺(現(xiàn)在角樓西側(cè)還留著當年的券洞)。建國后城墻逐段拆除,1958年新建北京火車站,東南城角也就只有角樓城臺和西邊近百米的一段城墻保留下來了。不過80年代政府撥款對角樓進行了修繕,所以現(xiàn)在的樣子就是恢復(fù)后的民國年間的舊貌。 宣武門(東北往西南方向) 看完東南角,咱再一直往西,就來到宣武門。 元代這兒被稱為“順承門”,明代改稱“宣武門”。六十年代初,您要是打椿樹胡同出來,穿過永光寺西街,再拐過茶食胡同,向北遠遠兒就能看到矗立在道路中央的宣武門城樓。打這兒往南能到校場口、菜市口,向北就是到西單大街。 那時候狹窄的柏油馬路繞著城門樓子,從東西兩側(cè)兜圈而過。路面上紅色公共汽車,還有拖著長辮子的無軌電車,悶著頭打城門前交錯而過……只可惜當年興建地鐵時,宣武門城樓被拆除了。 西直門全景圖(箭樓、城樓、甕城閘樓) 宣武門一直往北走,過了阜成門、車公莊,就到了西直門。 北京人都知道西直門是“水門”,以前專供皇宮里喝的玉泉山的水就從這進城?,F(xiàn)在提西直門,最能想到的,大概是北京北站(西直門火車站)了。而那條與當年的西直門護城河并列的鐵道,就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著名的京張鐵路。 可惜,為了修建環(huán)城地鐵,西直門城樓、箭樓連同周邊的城墻都被拆掉了。據(jù)說當年拆除時還在城墻的殘垣斷壁間發(fā)現(xiàn)了西直門的前身——元朝和義門的真跡…… 北京內(nèi)城西北角景觀 沿著西直門往北一點,抬頭就能看見內(nèi)城西北角的角樓。 不過您要看過北京城地圖一準兒發(fā)現(xiàn):北京城的西北角城墻不是直角,好像被誰“切了一刀”!為什么呢?實際原因不得而知。有傳說朱棣命劉伯溫和姚廣孝設(shè)計北京城,兩人眼前都出現(xiàn)了八臂哪吒的模樣,于是各自照著畫,姚廣孝畫出來一塊衣襟被風(fēng)吹起,正好就是這西北城墻的位置;也有說古人認為“天塌西北,地陷東南”,意思是古人認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斜,而地面向東南方向傾斜,所以故意在西北角留個“天缺口”,會給皇帝帶來財富和運氣;還有說明代大將徐達認為北城垣太廣不便防守,于是將內(nèi)城向南遷,城墻正好經(jīng)過積水潭不便修建,于是轉(zhuǎn)向西南,把積水潭隔在城外,西北角就成了一個抹角…… 甭管是什么,內(nèi)城西北角箭樓在1900年左右拆了,西北角樓的城臺在1969年也被拆除,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城墻的影子了。 鐘鼓樓月色 沿著北城再奔東,不一會兒就到了當年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鐘鼓樓一帶。 今天的鼓樓,是明代在元代“中心閣”的舊址上修建起來的;鐘樓的位置在鼓樓北邊,鐘樓也是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說起來,歷朝古都多有“暮鼓晨鐘”的報時,北京鐘樓和鼓樓也是這作用。鐘鼓樓每天兩次鳴鐘,寅時“亮更”,戌時“定更”。戌時開始,更次擊鼓,直到次日寅時。 “我的家就在二環(huán)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這是十多年前一首《鐘鼓樓》里的歌詞,如今北京內(nèi)城早已面目大變,但這兒卻難得保持著相對的寧靜,鐘鼓樓也成了京城的一個符號…… #小編語# 好了,今兒咱們先逛到這兒,下一期的京味兒秀,咱繼續(xù)在趙老先生的畫兒里,逛老北京的大街…… 作者介紹 趙錫山 一位生長于北京,在前門鮮魚口附近的胡同里住了74年的北京老人。從小喜歡畫畫,幾十年來憑借一支筆,一卷紙,不參考任何資料,全憑記憶畫了1000多張逼真的老北京城的圖景,為我們展開一幅幅“古都記憶”。 文字來源:北京晚報官網(wǎng)—北晚新視覺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