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必須絕對遵從父母的權威,有的父母認為要充分給孩子自由。我認為可以在這兩者之中找到一種平衡,父母與孩子進行平等、真誠、互相尊重的溝通。那我們到底如何去做這件事情呢? 權威與自由的誤區(qū)咱們來聊聊燙手的權威這件事情。很多時候,父母的觀念里邊有一個約定俗成、或者說默認的想法,認為“我是老子,你是孩子,我生你養(yǎng)你,你就必須要聽我的”。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了不想聽你的,或者是說反抗的意味,父母要不然就覺得很憤怒,“你小子翅膀長硬了,居然都不聽我的了”;要不然就會表現(xiàn)的很悲傷,“真是兒大不由娘呀!我怎么能養(yǎng)了一個白眼狼呢?” 當我們想讓孩子放下他手中的棒棒糖,乃至以后讓他放棄他深愛的、可你不滿意的那個對象的時候,就是“我要使用我的權威,我要讓你聽我的”這樣的觀念一直隱藏在背后。 幾個世紀以來,成年人對待孩童的方式一直沒有很大的變化。而另外一個問題也逐漸浮現(xiàn)出來,父母的權威到底是什么呢? 成年人確實比孩子高大很多,這種高大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身高高很多、強壯很多,同時也是指心理上的。 毋庸置疑,我們比孩子擁有更多的經驗、經歷、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要讓他們聽我的,才會顯示出我讓孩子少走了許多彎路。于是我們就會不停地對孩子說些預言似的話:你不刷牙就會蛀牙,你跑得太快就會跌倒,你不好好做作業(yè)、不好好學習,考試就可能通不過…… 當這種預言累加起來,就會讓家長形成一種想法:我說得多對呀,你看我說得這些都成真了,如果你不聽我的,你會被這個社會欺負的頭破血流。 家長不僅在身量和心量上都比孩子要高大很多,同時他還掌握著孩子的“國計民生”——吃的、喝的、用的、住的。如果沒有家長,孩子無法生存。這一點讓家長們更加確信,我必須要對你使用“我認為好的方式”去對待你,你才能生活得更好。同時,我還可以選擇給予你或者不給予你。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是新式家長,接受了新式的教育理念,我們不懲罰孩子,改成獎勵孩子。其實,懲罰和獎勵其實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 你表現(xiàn)得好、聽話,我就獎勵你,我把我有的東西給你,這就是獎勵;如果你不聽話,表現(xiàn)得不好,你做得不能讓我滿意,我就要把本可以給你的東西收回來,這就是愛的撤銷,就是懲罰。它們兩個本質上是一樣的。 還有另外一種家長,他們聽了很多專家的意見之后,決心不使用權威,不對孩子使用強迫性的教育方式,給孩子自由。孩子說不刷牙,好,咱們今天就不刷牙;孩子說我現(xiàn)在不困,我想玩,那行,咱們今天就十二點鐘睡覺,你說了算。 我們要知道,作為父母對孩子是有責任的,你不愿使用權威,害怕強迫孩子去做事情,并不代表你要放棄你的責任。孩子需要在我們成年人有責任的、全力的照顧下成長起來。 可是,不管你是選擇了權威,還是選擇了自由,現(xiàn)實中生長起來的那個孩子都離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孩子越來越遙遠了。 有沒有雙贏的辦法?說到這兒,可能有的家長會說,難道沒有一種方式可以雙贏嗎?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親子關系更加密切嗎?當然有。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他有困擾、有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需要我們協(xié)助他,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實際上是守好家長界限的最好的方法。我們要的是雙方真誠、尊重、平等,平等地溝通、平等地交流,而不是強迫對方去做什么事情。 如果孩子遇到了一個困難,我們不應該直接給予孩子一個解決方案,而是讓孩子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看到自己的情緒,讓這個孩子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出自己的情緒,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他遇到的這個困擾。 孩子需要家長用權威的方式來給他劃定一定的界限,約束他的行為,可不僅孩子有可能遇到困擾,家長也有可能遇到困擾。那當我們家長遇到困難的時候怎么辦呢? 當我們遇到困擾的時候,我們希望在一種互相平等、真誠和尊重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孩子是自愿幫家長解決這個問題,協(xié)助家長走出困擾,而不是接收到了家長的命令和建議,受迫幫助家長。 家長遇到困擾了,可以給孩子發(fā)送一條信息:我被困住了,請你幫助我。孩子在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之后,他會出于自愿來幫助家長。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溝通、交流、相處才是一種真誠和平等的關系。 兩個可以學習的經典案例我在和很多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會聽到他們說一些事例。比如,有一天早晨,一個媽媽要送孩子到幼兒園上學,但是這個孩子早晨起得比較早,自己玩得非常開心,一邊唱歌一邊堆積木。媽媽就叫這個孩子,說:“寶貝,過來了,咱們刷牙洗臉,時間來不及了,要走了?!?/span> 叫了幾遍孩子都沒有任何反應,于是這個媽媽就急了:“趕緊給我過來,干什么呢?”孩子的歌聲戛然而止,他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你剛才那樣對我說話讓我覺得很難過。” 孩子有一點小情緒,但是他向媽媽直接表達了他的這種情緒。媽媽馬上意識到自己剛才那樣的方法可能有問題,于是她說:“啊,寶貝,剛才媽媽吼你了,你覺得不太舒服,是嗎?”孩子說:“嗯,是的?!?/span> 孩子表達的那句其實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我被情緒卡住了,我遇到了困難,我告訴你。他說的話讓媽媽很快認識到了孩子被困住的感覺,于是她傾聽了孩子,孩子給了她確認的回應。 媽媽這個時候說:“寶貝,咱們現(xiàn)在時間有限,媽媽要送你去幼兒園,如果你繼續(xù)玩,不刷牙、不洗臉,時間就來不及了,媽媽上班可能遲到。” 孩子在聽到媽媽的這個比較真誠、平和的表達之后,孩子也認識到自己現(xiàn)在需要抓緊時間。于是孩子說:“好的,媽媽,我現(xiàn)在咱們一起刷牙洗臉吧?!?/span> 不僅面對年紀小的孩子,其實面對大一些的、包括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我們都可以用這樣平等尊重的方式去交流。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更加促進彼此的關系。 還有一個例子。這個女孩大約十來歲,今天晚上要上跳舞課,但她又跟同學約好了出去玩。于是她跑回來跟媽媽說:“媽媽,我今天晚上不想去上跳舞課了,我想去跟同學一起出去玩兒。” 媽媽聽了以后,如果說:“你今天要去上跳舞課,怎么能跟同學出去玩呢?”就成了我們常見的溝通的模式。 而媽媽說:“你很想跟同學一起出去玩兒,所以今天的跳舞課你不想去了。”這個孩子回答:“是啊,媽媽,你不知道,有個同學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別好玩的地方,我們約好了想一起去?!眿寢尳又f:“這個地方真的很好玩,你們想一起去看一看?!边@個女兒說:“對,媽媽,他們說特別好?!?/span> 這個時候媽媽沉默了,女兒是十幾歲的大孩子了,她也知道今天晚上是有舞蹈課的,此時媽媽的沉默就給了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考慮整個問題。 于是女兒說:“我知道今天晚上還有舞蹈課。哎呀,真麻煩,想去玩又不成,還得去上課?!眿寢屧谶@個時候仍然沒有馬上跳出來給孩子一個建議,“你可以請假”或者是“你可以改天再跟同學去玩兒”。 媽媽還是表示了理解孩子的情緒,去傾聽她,“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呀,又要上舞蹈課,又想去玩兒。”女兒這個時候的情緒已經沒有那么激動了,她就會考慮之后說:“好吧,媽媽,我還是去上舞蹈課吧?!?/span> 女兒在向媽媽表達了自己這樣的困擾之后,接收到的并不是媽媽對他的命令,“你必須去上課”,或者指責,“你怎么能總想著去玩呢?” 媽媽充分給了孩子思考的空間,并且進行了傾聽,于是孩子在得到這樣的空間之后自己得出了自己想要的結論:“我還是去上課吧,同學隨時都可以約,好玩的地方永遠都在,但是課程錯過了可能就真的錯過了?!?/span> 希望大家都能夠和自己的孩子進行真誠、互相尊重,以及平等的溝通,收獲一份良好的親子關系。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父母”(ID:loveyifumu)。 |
|
來自: 昵稱364654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