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屬于慢性肝炎的一型,在我國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以食欲減退、乏力、體重減輕、腹痛、腹脹、腹瀉及脾腫大、腹水,肝臟質(zhì)地偏硬、先大后小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目前尚無理想療法。 近代針灸治療本病,在本世紀20年代初曾有針刺治療單腹鼓脹癥的文章,但明確提出對肝硬化進行針灸治療的報道,則見于50年代中期。之后,國內(nèi)外雖均有關(guān)于肝硬化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但所積累的病例數(shù)較少,且主要應(yīng)用于早期肝硬化。穴位剌激方法亦不多,至九十年代才在針灸為主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穴位敷貼法。故尚難揭示其針灸治療規(guī)律,所述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 【治療】 針灸 (一)取穴 主穴:三陰交、曲池、肝俞、脾俞、中脘、章門、足三里。 配穴:心悸失眠加內(nèi)關(guān)、神門,尿少加陰陵泉、關(guān)元,納差加胃俞,腹水加腎俞、水分、三陰交。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3~4個,據(jù)癥酌加配穴。背部穴,針刺得氣后,輕刺激施補法1分鐘,即去針,腹部穴宜留針15~20分鐘,用平補平瀉法,四肢穴以中等強度的刺激,施平補平瀉法2分鐘之后,留20~25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行針1次。針后在氣海、關(guān)元、肝俞,用艾條熏灸或太乙神針灸半小時,以局部出現(xiàn)紅暈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5~7天,繼續(xù)下一療程。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期門、神闕。 (二)治法 敷藥制備:黃芪、當歸、生地、熟地、柴胡、桃仁、三棱等研末,配制成膏藥,膏藥攤在8×8平方厘米不吸水的棉紙上備用。如伴腹水,另加甘遂未1克于膏藥上。 主穴僅取患側(cè),將膏藥貼在期門和神闕穴區(qū)??闪罨颊呙咳兆孕袚Q藥1次,3個月為一療程。 灸法 (一)取穴 主穴:神闕。 (二)治法 以健脾軟肝膏(黨參、白術(shù)、桃仁、郁金、薄荷、雞內(nèi)金等,研粉制成膏藥)敷于臍中,用量與腹面平,上用紗布或膚疾寧覆蓋。然后點燃艾條熏灸敷藥處15分鐘,每天灸3次,48小時換藥1次,一般須治3個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