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就講究避諱,上廁所不能說上廁所,要說出恭,大便是出大恭,小便是出小恭。對于身體的隱秘部位更是諱莫如深,能不說就不說,能遮掩就遮掩過去了。 比如談性、談屎尿屁,上一代人都認為那是臟的,說不得的?,F(xiàn)在的家長已經(jīng)開明得多,可孩子們不經(jīng)意的提到“屁”,自己樂不可支時,或者在屎尿屁敏感期,興趣濃厚時,大人們?nèi)圆幌矚g孩子用粗魯?shù)淖盅邸?br> 其實,在這方面,西方開明得多,也幽默得多。有許多教孩子認識屎尿屁的繪本,和科普圖畫。比如,下面這幅圖,就是健康機構畫給孩子們看的。 讓寶寶看看自己的便便,讓孩子們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你的便便像光滑的小蛇,黏糊糊的一坨,甚至像軟質冰淇淋,說明你的健康狀況很好。 而小糞蛋、粗壯的大樹干、大香腸似的便便都是不健康的,說明你該多喝水,多吃蔬果了。 相比板起臉來的科普,孩子們一點都不會排斥,還會迫不及待的拉便便來看看呢。 Jo同學2歲左右的時候,經(jīng)常憋到大汗淋漓也不拉便便,三四天都不肯拉,經(jīng)歷了一個多月所謂的“肛欲期”。說的是孩子在這一階段靠反復憋便來獲得“性快感”……具體大家可以問度娘。 這一佛洛依德當年隨意提出的說法,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可我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很不靠譜,搜遍了國外主流的兒童心理學理論,都沒看到多少支持這一理論的論述。 我跟小Jo談心,問他為什么不拉便便,他明確的說:不想拉便便,是因為便便臟! 的確,我們在收拾孩子的便便時,總是夸張的說:好臟??!好臭?。∨浜弦荒樀南訔?。在孩子有限的認知世界里,自然會覺得黏糊糊黑糊糊的東西,就是不好看,就是很惡心啊。 后來,我找了幾本很嘻哈的關于屎尿屁的書。比如《呀!屁股》,這里有屁的聲音、屁的味道,還有各式各樣的屁股。 還有傻乎乎的鼴鼠,因為一墩掉到頭上的便便,展開了一系列的“追兇” 。各種動物的嗯嗯形狀大小都不同,到底是誰干的呢? 便便不但可以畫出來,還可以捏出來。 最近,我和孩子大愛這套《有味道的書》,其實這是一套滿足孩子對便便,尿尿,屁屁,流汗,打嗝所有好奇心的趣味健康知識繪本。 它們解答了許多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諸如: “出很多汗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經(jīng)常放屁是不是一種???” “尿的顏色能預示健康問題嗎?” “便便為什么那么臭?” “吃哪些食物容易打嗝?”...... 充分照顧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剛好能提供給孩子一點性知識的啟發(fā)。我和小Jo常常笑得停不下來。 世界聞名的夏山學校校長A.S.尼爾也曾說過:“成人對人糞的厭惡是造成兒童憎恨心理的原因之一。因為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長得非常近,孩子便會認為兩樣都是骯臟的。必然會影響孩子對性的看法,因此對性和糞便的不贊成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抑?!?/span> 所以,在孩子明白什么是屎尿屁的時候,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拋卻自己的嫌棄,用平和、有趣的方式解釋,滿足孩子對便便、尿、屁的好奇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