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古代,我國茶農(nóng)、茶商就十分重視和講究茶葉包裝與收藏。唐代的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談到了茶葉保鮮、保香的包裝技術(shù),說到一種封藏器物叫“堉”。 到了宋代,對茶的包裝,特別對朝貢名茶的貯藏包裝更加重視,有用蒻葉封裹,每隔兩三天放在焙箱中相當(dāng)于體溫的溫度烘茶。宋徽宗趙佶對茶事很考究,他著的《大觀茶論》中就談到茶葉的包裝技術(shù):“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陰潤勿開,終年再焙,色常如新?!钡搅嗣鞔?,茶葉的保鮮包裝技術(shù)有了新的發(fā)展,有用瓷壇裝的、銅鑄壚裝的,也有用陶器缸裝的、錫瓶裝的。 在閩臺茶區(qū),有句民諺:“三分人七分裝”常常被用來形容茶葉包裝之重要。在當(dāng)?shù)夭鑵^(qū)有一個茶葉包裝的故事: 從前,有個叫祥瑞魁的茶商預(yù)測到茶葉有旺銷趨勢,就與伙計(jì)前往茶區(qū)采購。一路上,果見茶店亮出“本日茶葉售缺”的牌子。于是,他們?nèi)找辜娉瘫几安鑵^(qū)。途中,遇到一位叫范華的茶葉采購員。在客棧歇憩中,他們扯到茶葉包裝話題。范華說:“時下賣茶多是散裝,容易受潮變味,不好存放。愚之見,應(yīng)改用密封包裝為宜。”祥老板不以為然,他說:“當(dāng)務(wù)之急能多采購到茶已是萬幸,何必多此一舉且費(fèi)錢。”他話雖這么說,內(nèi)心仍覺范華說的富含經(jīng)商之道,就高薪聘他到自己門下。翌日,他們到達(dá)茶區(qū),見客棧早已住滿各地茶商。范華心里想:買主這么多,看來茶價會暴漲。思索間,他發(fā)現(xiàn)茶區(qū)藝匠正加緊編制竹籮,中層夾著箬竹葉。范華了解到這是裝茶葉用的,就向祥老板建議:“我們何不把這里所有的茶籮包購了。”過了些時日,各地茶商因買不到包裝物,茶葉受潮變味,后悔莫及。范華買下的茶籮竟奇貨可居,賺了大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