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剛下公交一摸口袋,發(fā)現錢包竟然被人順走了。小編悲憤之余,不由感嘆那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盛世的遠去。誠然,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了無數偉大的領袖與統(tǒng)治者,締造了一個個令人稱贊的時代。無論是強大的盛唐還是富庶的兩宋,版圖空前龐大的元朝或是氣節(jié)清高的明朝,哪朝哪代是中國歷史的巔峰,至今仍被爭論不休。但縱觀整個歷史,小編卻在時間軸中發(fā)現了一個小小的“視覺盲區(qū)”,仔細一看大吃一驚,仔細分析一番,如果把它看作是最強巔峰,似乎也并不為過。它就是短命而充滿傳奇色彩的隋朝。 點擊加載圖片 首先,說道隋朝,人們往往先想到其之前動蕩不堪的南北朝,之后又是強盛到碾壓全世界的唐朝。況且隋朝一共就兩任皇帝,楊廣還是個“暴君”,硬生生地把他老子辛辛苦苦創(chuàng)建的基業(yè)敗了,所以自然會給人一種錯覺:隋朝強于南北朝那種亂世,但是對于真正的太平盛世來說,它差得很多。實際上,情況恰好相反。 首先,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于隋朝,這背后是有原因的。隋文帝不僅是一位仁君,更是明主。他分封功臣,對傳統(tǒng)的官員制度進行了優(yōu)化。三公、三師、三省六部都是楊堅的代表作。公元581年到588年,初奪帝位的楊堅并不急于擴大自己的版圖。他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并在這段時間里改革律法。另一方面,楊堅改革經濟體制,不斷減輕農民負擔,削減稅收。國家迅速恢復生息,國庫也快速殷實起來。 點擊加載圖片 公元589年,隋朝進攻南陳,攻破南京。隨后琉球群島與突厥歸降,南北朝結束,進入了隋代的大一統(tǒng)時期。在這之后的短短20年里,在隋文帝一系列正確的舉措下,隋朝的國力空前發(fā)展。從人口來看,全國人口達到5000萬。而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時,人口不過只有4100萬。隋文帝駕崩時,戶口有890萬戶;而經歷了貞觀之治后的唐朝,這一數字不過380萬戶。隋開皇九年時耕地有1944萬頃,大業(yè)中期超過5500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卻只有1430萬頃。 當然,不排除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帶來了生產力的變革,但單從數字上來看,隋唐兩代的國力差距還不是一般的大。 關于隋朝國力之強盛,有一個說法:因為屯糧太多,隋朝政府不得不將各地的糧倉擴建甚至是重新修建。在隋朝滅亡20年后的貞觀11年,唐朝所用的糧食合布帛材料還是隋朝囤積的。1969年出土的含嘉倉遺址中,考古工作人員探出259個糧窖,共占地達45萬平方米。其中一個糧窖中仍儲有谷子50萬斤,不過已經炭化了。據專家估計,隋朝鼎盛時期的存量可以支撐隋朝免除任何稅賦長達50年! 點擊加載圖片 看到這里,可能有朋友不服了。任何一個封建盛世,哪個不是派軍隊橫掃四方,打得敵人服服帖帖來朝拜的,為啥隋朝打個雁門關差點把皇帝都坑死了,三次征討高麗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隋末平定海南島的叛亂,都被打得片甲不留,這兒就是所謂的巔峰? 這點小編不得不承認,論國力隋朝當仁不讓,論兵力隋朝差漢唐一個檔次,但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差。首先,隋朝軍隊的戰(zhàn)術與戰(zhàn)斗素養(yǎng)并不差。隋文帝時期征服契丹,靠的就是計策以少勝多。其次,隋朝是典型的“府兵制”,即把全國比較壯的成年男性訓練一下就算預備役了。真正打起來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點擊加載圖片 楊廣征伐高麗,從戰(zhàn)略上看并沒有錯,不僅是他,漢朝、唐朝的統(tǒng)治者們也做過同樣的事。而隋朝的情況則不同,決定因素就在楊廣的性格。像開鑿大運河這種事兒,明明是一項世紀工程,它也確實是非常受用,楊廣想到了就立馬開始做,連征求民意的環(huán)節(jié)都省了,總結一下就是“急性子”。更別說舉兵百萬遠征這種空前消耗國力的大事,只能說他是操之太急。如果性格能學著點他老爹,把這些大事妥善安排,小編看來,楊廣一定是一位明君。 點擊加載圖片 即便如此,隋朝滅亡也并不是因為窮兵黷武把國庫搬空了。后期全國各地的造反讓隋朝難以應付,雁門關面對突厥慘敗也是無奈之舉。而全盛時期的隋朝,可以說是戰(zhàn)無不勝。小編認為,隋朝并不是亡與外患,而是毀于內憂。 有人說隋朝不過是秦朝的翻版,無法與橫亙幾個世紀的唐宋元明清幾大朝代相提并論。但隋朝時國力之強、兵力之強,足以使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事物出于不斷的發(fā)展之中,很多事情難以做縱向的對比,但把隋朝比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巔峰甚至是最巔峰,并不是異想天開! |
|
來自: legendalan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