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很多人直到汗水浸濕才想到脫衣,一些人瑟瑟發(fā)抖后想起穿衣,還有一些人迷信高科技材料而偷懶。正確的戶外穿衣之道能讓你調控軀體,沉著應對環(huán)境與天氣。 走進山野 在戶外,自然環(huán)境瞬息萬變,正如《登山圣經》所言:
山區(qū)氣候十分復雜,突降的雷暴、大風、暴雪等都考驗著登山者的意志、能力和裝備。 即使是溫暖季節(jié),雷暴也可能在山區(qū)短時間形成,突然而至。 鋒面過境時會使兩股溫差極大的氣流發(fā)生碰撞,或氣團觸及向陽坡后急速升溫,出現雷暴天氣。動圖來源:Bram Van Den Bosch上傳的《4K Time Lapse》 在高海拔地區(qū),急劇的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暴雪和區(qū)域大風。 暴風雪可能帶來雪況的劇烈變化,這些變化既可能是登山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動圖來源:GORE-TEX HuntFish上傳的《Bad Weather. Good Day》 當營地搭建完善時,壞天氣的降臨考驗著帳篷質量和露營裝備,登山者只要在可靠的庇護所中,依靠充足的補給,并無多大危險。 在良好庇護條件下,山區(qū)的惡劣天氣并不難克服。動圖來源:Artashes Mkrtchyan上傳的《Strong wind on South Peak of mount Aragats》 風險更多地集聚于行進過程中。一旦登山時遭遇惡劣天氣,直接接受考驗的便是著裝。 山脊行進時遭遇大風,此時衣物的防風性能便受到考驗,空氣的對流會迅速帶走溫暖,“風寒效應”足以致命。動圖來源:horhay hopkins上傳的《ridge climb in wind and rain》 潮濕環(huán)境行進,衣物防水透氣性能不僅關乎舒適,也代表著安全。水分的蒸發(fā)會帶走熱量,需要衣物迅速的排水與保持干燥。動圖來源:seongkon kim上傳的《Bad weather Climbing Kjeragbolten》 在更為惡劣的天氣下,堅韌的衣物是“壞天氣的好伙伴”。動圖來源:GORE-TEX HuntFish上傳的《Bad Weather. Good Day》 正是因為戶外環(huán)境多種多樣,瞬息萬變,正確著裝才是戶外安全的基礎。正確的著裝不僅會讓身體舒適,也能減少旅途風險:當狂風肆虐,風暴驟至,衣物要足以支撐撤離;當氣溫波動,衣物要能夠增減應對;劇烈運動時,身體的舒適干燥也取決于衣物質量。
層次穿衣 戶外著裝最廣為流傳的理論是三層穿衣法,“三層”并非指“三件”衣服,而是用多件衣服構造外層、隔離層和基礎層三個層次。通過衣服的分層疊加,確保戶外活動的舒適。 分層系統(tǒng)一般僅指上身,但你可以同樣運用于腿部。 三個層次之間密切配合,形成一個保證溫暖干燥的穿衣系統(tǒng)。圖片來源:mountainwarehouse.com 翻譯制作:雪線之上 為什么需要復雜的穿衣體系? 人體有一個狹窄的安全溫度范圍,即攝氏36.1度至37.5度,無論徒步、滑雪、登山,都需要在自然環(huán)境中保持溫暖干燥。 為什么山區(qū)會有寒風刺骨的感覺?分層系統(tǒng)的應對原理是什么?我們需要了解人體獲取和失去溫度的四種途徑。 對流,蒸發(fā)都會帶走身體熱量,傳導和輻射是雙向行為,可能增溫,也可以帶走體溫。圖片來源:Inditramp.com 蒸發(fā)——無論汗水還是降水,水分蒸發(fā)的過程都會帶走溫度。出汗是正常的身體冷卻手段,但在高山環(huán)境,如果出汗帶走的體溫不能得到及時補償,便會產生危險。 棉質內衣的危險之處,便在于構造了一個包裹身體的潮濕環(huán)境,通過不斷蒸發(fā),實現熱量流失。 一個炎熱午后的山間驟雨也可能會讓你在路途中面臨失溫,如果伴隨風冷效應更是雪上加霜。圖片來源:photoshelter.com 分層的優(yōu)勢便在于,基礎層通過燈芯作用排出水分,在活動時保持干爽,同時在停止活動時配合隔離層鎖住體溫,外層則能減少雨水浸濕身體的概率。 優(yōu)秀的分層系統(tǒng)從內部開始水分管理,經過層層疏導排出,在運動時避免過熱,在靜止時防止過冷。 輻射——伴隨新陳代謝,身體會產熱。如果熱量過多流失到外界,核心體溫便會不保。 大部分熱量會通過頭部散發(fā),當然,如果你全身赤裸,熱量會主要從胸部核心區(qū)域散發(fā)。分層系統(tǒng)可通過核心區(qū)域保暖和頭部保暖滯留熱量。 頭部是重要的散熱器官,寒冷天氣做好頭部防護十分重要。圖片來源:haglofs.com 傳導——身體接觸寒冷物體會產生熱傳導,這就是為什么露營時會使用睡墊隔絕冰冷地面。戶外徒步活動中,足部與地面接觸最多,因此鞋子和襪子的末端保護很重要。同樣在進行攀冰等活動時,手部也需要接觸寒冷物體,戴上手套可提供保護。 傳導也發(fā)生在雨雪,冰雹直接接觸身體的情況下,每一滴雨都會通過傳導吸收身體熱量。防水外層意義便在此。 在寒冷巖面露宿時,睡墊便是為了隔絕熱量傳導。圖片來源:photoshelter.com 對流——風寒之所以會讓人迅速失溫,便在于結合了對流和蒸發(fā),達到雙倍帶走熱量。 對流的原理可以想象為站在瀑布下的人,一陣水流沖過人體帶走溫度,新的水流接踵而至,快速帶走體溫。避免這種情況需要防風雨,故外層作用于此。 水流和風都會迅速帶走體溫。圖片來源:codyduncan.com 分層系統(tǒng)的運作 分層的意義在于保持溫暖干燥,每一層的設計都具有針對性。正確的分層系統(tǒng)可在運動時避免過熱,停止時保持溫暖。不同層次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各層系統(tǒng)具體應對三個目標:排出汗水、捕捉熱量與隔絕冷空氣、阻擋風雪。以下面的例子進行層次分析: 此例穿著方法運用于野外滑雪,攀冰和中等強度登山。圖片來源:《Introduction to Layered Clothing Systems》作者:McKenzie Long & RJ Spurrier 羊毛內衣用于基礎層,防風夾克和棉服共同運用于隔離層,技術外殼作為外層使用。具體作用如下:
多層穿著更保暖的原因是熱空氣會被不同層次滯留在身體周圍。這套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在于可應對戶外不同的場合:良好天氣下,完全可以身著基礎層出發(fā),將其他層收納入包,避免行進過熱;天氣變化時,隔離層和外層則可應付不時之需。 基礎層 基礎層直接針對皮膚,是人體對抗環(huán)境的最里層。它往往采用緊身設計以最大化貼合身體。 基礎層作用——基礎層提供少量的溫暖,主要作用仍然是構建一個遠離水分的機體環(huán)境。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大量排汗產熱,基礎層作為最緊密接觸皮膚的層次,起到調節(jié)體溫與排出水分的作用。 基礎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blackwoodspress.com 基礎層材料——基礎層最接近皮膚,意味著收集汗水。這一層的目的是保持干燥并實現水分傳導,故材質應緊身并具備一定鎖溫能力。廣泛運用于基礎層的材料有以下兩種:
合成材料不會產生刺癢,往往比羊毛便宜,更耐用,干燥也快。合成基礎層的缺點是容易保留氣味。 巴塔哥尼亞推出的Capilene 忍者連體系列基礎層中添加了銀離子抗菌,解決合成材料的異味問題。圖片來源:patagonia.com 拒絕棉質基礎層——棉花吸收水分,但不會把水分排出后讓其蒸發(fā),水分會在貼身的棉纖維中蒸發(fā),從而帶走身體熱量。 棉花纖維是一種植物纖維,纖維內充滿了活細胞。當棉花被采摘后,這些細胞枯竭造成纖維坍縮中空,留下足以儲水的空間。當吸收身體汗液時,汗水便會滯留在纖維之中,在蒸發(fā)時帶走熱量。圖片來源:gizmodo.com 基礎層選擇——基礎層的選擇立足材料透氣性和合身程度,厚薄保暖程度根據天氣狀況選擇。通常,在攀巖和攀冰等活動時,具有抗撕裂的合成織物更有優(yōu)勢,更容易損傷的羊毛則在徒步上表現良好。 高強度溫暖環(huán)境活動,比如越野跑,只穿著基礎層也是合適的。圖片來源:mountain-ma.com 如果你打算在寒冷條件下劇烈有氧運動,如運動登山或滑雪,選擇透氣為主兼顧保暖的基礎層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因為防止過熱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圖片來源:yamatomichi.blogspot.jp 基礎層最重要的任務是調控皮膚,根據活動強度選擇保暖程度:帶拉鏈的基礎層可以更方便的調節(jié)皮膚;帶帽基礎層強化保暖能力;羊毛材質基礎層可提供更強的保溫能力。 巴塔哥尼亞 Capilene 4 的拉鏈設計,額外的拉鏈可以讓你通過脖子調節(jié)體溫,減少增減衣物的次數,從而節(jié)約時間。圖片來源:SwitchbackTravel.com 基礎層會有輕量,全能,保暖等程度區(qū)分。輕量型注重排汗透氣,全能型兼顧保暖與透氣,保暖性則強調保溫。需要根據活動強度和環(huán)境進行選擇。圖片來源:odlo.com 基礎層不僅包括軀干與腿部著裝,戶外活動中脆弱而重要的足部也應納入其中。 基礎層同樣包括了足部,美利奴羊毛襪可以保持足部的舒適,提供基礎保暖與透氣。圖片來源:duffy.com 基礎層構造了人體遠離潮濕的環(huán)境,同時將水氣傳輸進入隔離層。隔離層就像一張濾網,將無用的水分排出,留下寶貴的熱量。 隔離層 隔離層也叫中層,或者保暖層,這一層的衣物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不同作用的多件。 隔離層作用——隔離層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絕緣,阻隔基礎層沒能保留的身體熱量,并防止外界冷空氣進入身體。良好的隔離層應該具有透氣性,幫助基礎層的水氣通過蒸發(fā)。 隔離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blackwoodspress.com 隔離層材料——棉服和厚羊毛都可作為隔離層,但棉服的缺點是可能被內衣排出的汗水浸濕而喪失保暖性;厚羊毛的缺陷在于體積和重量,同等重量下,抓絨更輕巧。當然,更為寒冷的條件下,羽絨也是隔離層的選擇。 抓絨具有優(yōu)秀的保暖性和排汗性,重量輕,耐用,容易干且不易吸水,是戶外保暖首選。
以往抓絨的缺點是不防風,但如今也有采用Windstopper,Windbloc等新型材料制作的防風抓絨,不過會犧牲些透氣性。 隔離層選擇——抓絨分不同厚度,比如Polartec面料就有100、200和300幾種厚度分類以適應各種環(huán)境。細密修身的抓絨可緊貼基礎層,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 根據天氣和活動選擇隔離層,若天氣許可,只穿著基礎層與隔離層也是可行的。無論如何,多穿幾層比單一層次更為靈活。
棉服是溫和干燥天氣的隔離層選擇,圖為身穿棉服的技術攀登者。圖片來源:middleburymountaineer.com 抓絨適合寒冷天氣隔離層,如果再結合一件軟殼則提供更好的保暖,同時預防外殼雨水浸入。圖片來源:hikinginfinland.com 抓絨基礎上,利用一件背心加強核心區(qū)域溫度,保持四肢靈活程度,這是隔離層的折中穿法。圖片來源:hikinginfinland.com 如果天氣更為寒冷,經過絕緣處理的人造填充物外套或者羽絨是更好的選擇。圖片來源:hikinginfinland.com 當然,在完善隔離層搭配的過程中,手套和帽子提供的末端保護也不容忽視。 輕薄型手套提供基礎的保暖防護,比如左圖的北面(TNF)彈性抓絨手套;基礎功能型手套防風保暖,比如中圖的始祖鳥(Arcteryx)領悟軟殼手套;更加注重防護的功能性手套如右圖北面蒙大拿連指手套。如果你的活動強調手部動作,手套的靈活性很重要。圖片來源:backpacker.com 在頭部,帽子的選擇同樣可以參考多層法則。帽子的材料和設計代表著功能。比如上圖中,從左至右,始祖鳥(Arcteryx)多功能帽是速干材料,適合基礎層;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羊毛圓頂帽可由于隔離保溫;OR(Outdoor Research)秘魯帽把耳朵納入保護,采用防風抓絨面料抗風;山浩(Mountain Hardwear)忍者盔則延伸了頭頸部保護面積。圖片來源:backcountry.com 基礎層調溫排汗,隔離層絕緣保暖,但在人與自然的對抗中,還需要抵抗風雨的外層作為第一道防線。 外層 外層通常指一件可以抗擊風雨,耐磨,同時不會影響活動性的外部衣物。它的作用是防護風、雨、雪,從強調低重量與打包能力的普通防風衣到強調耐磨和多功能的阿式攀登沖鋒衣,都有用于外層的情況。 外層作用——外殼的主要目的是阻擋風雨,在此基礎上,同時要求透氣性以便排出汗水和水氣。 外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blackwoodspress.com 外層材料——技術外殼是材料運用最為極致的一層,大多數既允許汗水蒸汽排出,也采用DWR( durable water repellent)防潑水處理,使水成珠狀滾落面料表面。外層分為以下幾種面料:
外層選擇——外層是壞天氣的好伙伴。如果水浸入身體或汗水不能有效排出,聚集內里都會讓人體寒冷。 通常情況下,只要你的中間層足夠保暖,薄而輕的外層是更好的選擇。如果氣候嚴寒,你應該考慮增加中間層,或者選擇一件厚重的外層。外層大小應該既能容納其他層,又不會限制活動。圖片來源:CampSaver.com 防水透氣面料適合高強度高風雨環(huán)境。一件優(yōu)秀的防水透氣沖鋒衣應該防風抗雨,兼?zhèn)浜粑?。圖片來源:haglofs.com 拒水透氣面料是低強度風雨環(huán)境的高強度活動選擇。圖片來源:t3.com 軟殼在保暖與防護之間取平衡,所以軟殼其實是保暖層與防護層合二為一的做法,是晴朗微涼天氣,低強度風雨天氣的選擇。軟殼靈活,透氣,不過一些具有層壓防風膜的軟殼犧牲了透氣性。圖片來源:laughingsquid.com 外層之所以被廣泛稱為“沖鋒衣”,便在于其擁有應對嚴酷環(huán)境的功能性。動圖來源:GORE-TEX? Products上傳的《 Products Test》 分層系統(tǒng)的應用 總的來說,戶外衣物的選擇需要綜合環(huán)境狀況與活動強度兩方面因素,環(huán)境狀況決定了需要選擇的衣物種類,而活動強度則決定了如何正確增減衣物。 環(huán)境狀況——天氣變化不一定遵循預報,局部氣候變化也很難預測,同時季節(jié),晝夜溫差,風速等條件都會影響著裝。風雨需要技術外殼抵御,保暖衣物隔絕冷空氣,排汗內衣則在身體出汗時保持皮膚干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著裝的不同:
圖片來源:obozfootwear.com
圖片來源:i1os.com
圖片來源:gizmodo.com 綜合考慮環(huán)境,決定需要攜帶的衣物,不至于累贅也避免狼狽。在環(huán)境基礎上,還應考慮活動強度。 活動強度——活動強度不僅源于活動類型,也受到個體差異,路段狀況等影響。在一次普通的行山中可能有高強度運動路段,帶來身體急劇產熱;遠征級探險也會有停步休息的時刻,讓身體冷卻散熱?;顒訌姸葞聿煌呐藕沽?,故需要及時根據不同階段的身體信息增減衣物:
圖片來源:yamatomichi.blogspot.jp
圖片來源:gngtgb.weebly.com
圖片來源:codyduncan.com 總而言之,根據活動強度增減衣物,可調控身體至舒適水平,同時確保舒適與安全。 分層系統(tǒng)需要靈活運用,不同層次的組合適合不同強度運動與環(huán)境狀況。需要注意的是,強度與環(huán)境共同決定了穿衣層次。同時,時刻備份衣物以應對環(huán)境的突變也是確保安全的準則。以下是具體搭配案例: 溫暖季節(jié)半日活動——溫暖季節(jié)單日徒步,運動攀登,推薦兩層穿衣系統(tǒng)。因為天氣溫暖,半日活動距離獲得人工補給的路程也較近,故隔離層的過度保護不太必要。 如果判斷會有驟雨或強風,在找到庇護所和轉移之前,可能需要備份衣物提供額外保護。 搭配示例,一件可以放入口袋打包的防風衣,一件功能性排汗內衣。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 RJ Spurrier
防風層在夏季是極其實用的,當你發(fā)現技術外殼的重量和防護在夏季山區(qū)活動略顯多余時,一件防風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大多數防風層能在短暫的夏季雷雨,提供足夠撤離至安全地帶的防護。 溫暖季節(jié)全日活動——推薦三層穿衣系統(tǒng)。整日的山間活動會遭遇各種情況,在很多山區(qū),夏日午后會有雷陣雨,七至九月雷陣雨更會毫無征兆地突然到來。 在這樣的天氣狀況下,缺乏足夠的防護不僅會讓人不適,也會帶來危險。不管是全日徒步還是嚴肅的阿式攀登,在背包中放入備用衣物是嚴謹的做法。 搭配示例,一件功能內衣,一件中等重量抓絨,一件防水透氣外殼。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 RJ Spurrier
多日徒步露營—— 推薦三層穿衣系統(tǒng)。 針對多日戶外活動,保守的做法是假設會有壞天氣發(fā)生,所以多一些衣物可以備用。 搭配示例,一件羊毛內衣,一件抓絨,一件棉服,一件防水透氣硬殼。絕緣層棉服和中等重量抓絨結合保持溫暖,一個美利奴羊毛基礎層提供了最佳重量與溫度比率。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 RJ Spurrier
寒冷季節(jié)活動——寒冷潮濕環(huán)境下的活動,多層穿衣可以更方便的增減,使得活動時保持舒適干爽,在休息或躲避風暴時保住體溫,應對任何可能的天氣突變。 搭配示例,一件羊毛內衣,一件抓絨,一件棉服,一件防水透氣硬殼。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 RJ Spurrier |
|
來自: 天青青水藍藍我 > 《戶外裝備/出國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