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樓老師 01 2016年7月1日,內(nèi)蒙古烏海市初中生王偉杰用一條藍(lán)色哈達(dá)殺死了自己。
王偉杰在學(xué)校經(jīng)常挨打,他父親早就知道。但面對孩子被打的事情,這個父親認(rèn)為還是“算了吧,孩子還要上學(xué),反抗的話日子更不好過?!?/span>
在孩子生前,老師也會打電話告訴王偉杰父親他被人欺負(fù),并叫上欺負(fù)他的孩子家長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打人者的家長會道歉。但這樣做并沒有什么效果,王偉杰還是被打。王偉杰父親也多次對孩子說:“挨打一定要還手?!笨蛇@樣說也沒什么用,兒子還是他們學(xué)校有名的“挨打?qū)I(yè)戶”。并且孩子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也常常受到老師歧視,老師甚至在家長會上當(dāng)著全班家長讓王偉杰轉(zhuǎn)學(xué)。
孩子去世以后,王偉杰父親承認(rèn)對于孩子的死自己負(fù)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因為自己一直選擇隱忍和退縮。父親也埋怨學(xué)校,因為學(xué)校疏于管理也促使了悲劇發(fā)生。
校園霸凌事件可以說是全球青少年普遍面臨的一種現(xiàn)象。
一個叫做丹尼爾·菲茨·帕特里克的13歲美國小男孩因為遭遇校園暴力, 在家中的閣樓上吊自殺了。 (丹尼爾生前照) 丹尼爾在學(xué)校也是一個不受老師歡迎的孩子,一直因為成績和體重之類的事被老師鄙視,而他曾經(jīng)的朋友不知為什么也在孤立他,甚至挑釁他。他在學(xué)校被欺凌并非一個秘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和他的家人一直都在向?qū)W校和老師尋求幫助,但校長回復(fù)“這些都是暫時的,孩子們很快就會和好”,但實際上丹尼爾卻遭受到了更加嚴(yán)重的傷害。
丹尼爾去世之后,他的家人在他的房間找到了一封信,這封信里講述了他在學(xué)校被欺凌的事件。
丹尼爾在信里寫道: 我寫下這封信,是想要講述我在學(xué)校里的經(jīng)歷。一開始一切都很好,我有很多朋友,成績也優(yōu)秀,生活美好。我搬走了一段時間再回來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我曾經(jīng)的朋友們都不喜歡我了,他們不再和我說話。6年級的時候,我考試沒及格,我的朋友也掛科了,他覺得這些都是我的錯,并且開始欺負(fù)我,還連同其他幾個同學(xué)一起。 一直到后來,我和他打了一架,所有人都停手了,只有那個同學(xué)沒有,他很生氣,最后我斷了一根手指。 在那之后,他又給我找了很多麻煩,一直在欺負(fù)我,沒有什么原因地欺凌我,我已經(jīng)放棄去向老師尋求幫助了,因為他們什么也不管! 雖然事情不是我引起的,他掛科跟我沒有關(guān)系,但是他們還是一直欺負(fù)我,我和所有老師都說過這些事情,但是所有人都無動于衷。除了一個老師,她總是耐心地試圖理解我。并且試圖幫助過我,但是也并沒有持續(xù)多久。 我一直在祈求能夠離開這個學(xué)校,即使掛科了我也不在乎,我只想轉(zhuǎn)學(xué),別無他求。 02 什么是校園霸凌?有人認(rèn)為校園霸凌只是肢體暴力,其實遠(yuǎn)遠(yuǎn)沒有這么簡單,除了毆打,一個或者幾個孩子情緒虐待或者言語侮辱另一個孩子的時候,霸凌就發(fā)生了。某些霸凌事件還包括以結(jié)束一段友誼為威脅操控別人,女生比較多采用這種方式,也會傳播被欺凌者的謠言,鼓勵大家孤立被欺凌者。
校園霸凌是青少年和兒童面臨的一種特殊問題,它可能導(dǎo)致一系列持續(xù)的心理和生理傷害。
校園霸凌事件具有一定普遍性,美國一項關(guān)于未成年人欺凌事件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
男性更容易采取暴力行為欺負(fù)別人,也更容易遭受來自同學(xué)同伴的暴力行為。女性則更可能遭受語言和心理上的欺凌,包括性騷擾和謠言。
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后比沒遭受校園暴力孩子的犯罪率高6倍,他們也更有可能會體罰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被欺凌的孩子可能表現(xiàn)出這些現(xiàn)象:衣服丟失或者被撕壞,身上無法解釋的淤傷,對上學(xué)恐懼、焦慮,或者無法解釋就是不愿上學(xué),逃學(xué),情緒化,退縮行為,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食欲下降,問家長要很多錢,理由是交補課費或者餐費,睡眠容易驚醒。 03
如何干預(yù)霸凌事件?當(dāng)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可能被欺凌的時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霸凌并非只是受欺凌者應(yīng)該受到關(guān)注,欺凌者也應(yīng)該受到關(guān)注。霸凌本來是兒童或者青少年的一種偏差行為,這種行為并不正常,往往欺凌別人的孩子自己本來也面臨一系列心理問題、情緒問題,甚至人格問題,如果成人只是用“他們是孩子”來解釋欺凌者的行為,會錯失很多干預(yù)的機會。
有專家建議,改變那些沒有遭受欺凌但是卻旁觀欺凌孩子的態(tài)度,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欺凌事件。欺凌者喜歡有觀眾,旁觀者對這種行為的忍受會使欺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學(xué)??梢越o孩子訓(xùn)練“角色扮演”,幫孩子認(rèn)識到哪些行為是欺凌行為,并且可以做些什么。有時只需要簡單說一句“你這樣做不好吧?”,一個旁觀的孩子就可能能夠阻止一次霸凌行為。 參考資料: Coloroso, B. (2004).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 New York: Harper Resource. Espelage, D. L., & Swearer, S. M. (2003). Research on school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2, 365–383. Kowalski, R. M., Limber, S. P., & Agatston, P. W. (2012). Cyberbullying: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New York: Blackwell. Robers, S., Kemp, J., & Truman, J. (2013). 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2012 (NCES 2013036).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tofi, M. M., & Farrington, D. P. (2012).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longitudinal research, and bullying prevention.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12(133), 85–98. Wiseman, R. (2003). Queen bees and wannabes: Helping your daughter survive cliques, gossip, boyfriends, and other realities of adolescence.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2014, June 13).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6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