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在倫敦家中安詳去世,享年94歲。多麗絲·萊辛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大概首先因為她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歷史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8歲高齡贏得國際權(quán)威獎項的認可,而授獎詞的評價——“她是描述女性經(jīng)驗的史詩創(chuàng)作者,她帶著懷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熱情和想象力呈現(xiàn)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供人們審視思考”——顯然著眼的是早在1962年便已出版的小說《金色筆記》,這份遲到的榮譽聽起來像傳奇,也像一個謎。不言而喻,一定是有什么阻礙讀者和文學批評家對她形成共識,致使一個問號轉(zhuǎn)化成嘆號花了長達40余年的時間。 阻礙是什么呢?是伴隨多麗絲·萊辛一生的各種爭議。 1919年,多麗絲·萊辛出生于伊朗。6歲時,她父親帶領(lǐng)全家遷居當時的英屬殖民地南羅德西亞(今天的津巴布韋),在那里經(jīng)營一家玉米農(nóng)場。農(nóng)場收獲慘淡,有時虧損嚴重,一家人常常入不敷出。但她的母親卻十分講究生活品質(zhì)和物質(zhì)排場,喜歡打扮入時,關(guān)注家里的銀器是不是擦得足夠錚亮,鋼琴的音調(diào)是否調(diào)準,對自己的孩子卻不怎么上心。即便如此,她還常常當眾抱怨為兒女做出了巨大犧牲。萊辛回憶童年時說自己痛苦多于歡樂,同母親的冷漠以及她從小與母親的不合密切相關(guān)。不過,母女齟齬雖多,萊辛的文學興趣恰恰來源于情調(diào)高雅的母親。萊辛僅在一家天主教女校接受了幾年基礎(chǔ)教育,14歲便因為眼疾輟學。母親從英國郵購大量文學書籍,為萊辛開啟了文學的大門。萊辛沉迷于狄更斯、吉卜林、D.H.勞倫斯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把閱讀看作尋求自由的途徑。她渴望逃避其所處的那個偏遠閉塞、令人窒息的小世界。最終,精神逃離引向身體的逃離。15歲,她離家找了份幫人看孩子的工作,19歲嫁給一名比她年長10歲的公務(wù)員。這段婚姻孕育了一兒一女,卻只延續(xù)了不到5年。女兒尚在襁褓之中,萊辛便把熱情投向一個左翼讀書俱樂部。不多久,她把孩子撇給前夫,與俱樂部中的一名德國共產(chǎn)主義者結(jié)婚。萊辛的第二段婚姻也只存續(xù)了5年。1949年,萊辛30歲,她毅然帶著與第二任丈夫生育的幼子從非洲回到英國,追尋她的文學和政治夢想。 兩次婚姻均告失敗,其中一次還是與冷戰(zhàn)當中的意識形態(tài)敵對派結(jié)合,此外,為了實現(xiàn)個人理想拋棄年幼的孩子,——萊辛身為女人和母親,做出這樣的人生選擇,稱得上特立獨行。更令世人側(cè)目的是,萊辛成名后接受《新聞周刊》的采訪,對早年的決定并無悔意。她說那時別無選擇,“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為自己做出的勇敢決定而自豪。對于一名知識女性而言,沒有什么比沒日沒夜花時間照料小孩更無聊的了。我覺得自己不是養(yǎng)育他們的最佳人選。假如不離開的話,我會成為一名酒鬼,或者成為我母親那樣的知識怨婦?!?/span> 多麗絲·萊辛的決絕,使她如愿躲開知識怨婦的命運,成為一名作家,而且是多產(chǎn)作家。她15歲開始在南非的文學刊物上發(fā)表短篇小說。1950年,也就是回到英國的第二年,她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野草在歌唱》出版。終其一生,她共出版50余部長篇小說,20余部短篇小說集,還有為數(shù)可觀的散文集、自傳和回憶錄。萊辛涉足的題材十分廣泛。批評家一般把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政治主題階段,也就是萊辛深受左翼思想影響的階段。其間的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回歸天真》。小說的主角是生活在非洲殖民地或英國的普通女性,她們身處社會邊緣,卻總也逃不開政治環(huán)境如種族歧視、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壓迫,最終或者死于非命,或者陷入絕望。其次是心理小說階段。在此時期,萊辛的注意力從女性個體的命運、從女性個人與外部世界的緊張關(guān)系轉(zhuǎn)移到女性內(nèi)心世界的成長演變上。《金色筆記》正是這一時期的成果。最后是科幻小說(萊辛稱之為“太空小說”)階段。這一期間,萊辛醉心于蘇菲主義哲學,出版了《南船星座的老人星》五部曲。 筆耕過于勤奮、寫作題材過于龐雜對于作家而言有時并非好事。數(shù)量過多難免質(zhì)量高低不一,對此,批評家也就難免不生出尖刻之語。得知萊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便直言不諱,瑞典文學院把獎頒給萊辛“純粹為了政治正確”,“萊辛女士在創(chuàng)作生涯之初的確展現(xiàn)過一些可敬的文學品質(zhì),可是,我發(fā)覺她最近這15年的作品幾乎沒法讀……充其量不過是些四流的科幻小說”。 萊辛有一本自傳,題名為《在我的皮膚下》。其中,她說自己兒時的口頭禪就是兩個字:“我不?!彼幌矚g聽從吩咐,別人希望她怎么想她偏不怎么想,別人叫她做什么她偏不做什么。她不需要老師,只需要一雙眼睛一副頭腦。她不碰天主教學校的老師推薦的書,只肯照自己的愛好挑選讀物。她用現(xiàn)實主義小說為女性說話,卻至死拒絕女性主義贈予的冠冕。她記得童年時代母親的無情,自己卻成為一名冷酷的母親。(他的長子曾對她說:我理解你當時為什么丟下我們,但這不意味著我會原諒你。)這一切我行我素,以及由我行我素帶來的爭議,用萊辛《金色筆記》的關(guān)鍵詞來解釋,那就是對自由的無限向往。多麗絲·萊辛難以一語定論,眾人遲遲難以對她發(fā)出齊聲的喝彩,或者,這就是當一名“自由女性”的代價。(讀者報客戶端記者 英華 整理 來源丨光明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