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芒部彝族的源在哪里?流經(jīng)何處?又從何處流到芒部?在芒部又如何發(fā)展、變化?是稽考鎮(zhèn)雄彝族歷史首先遇到的問題,也是稽考鎮(zhèn)雄地方史首先遇到的問題。這里講的彝族,是指在一個很久的歷史時期內(nèi)居住在古芒部的黑彝。這里講的源,指來源地,不是指族源。這里講的流,指遷徙和發(fā)展變化。這里首先冠以古芒部彝族稱謂。一則是指古老的芒部,不是指現(xiàn)今的芒部;二則是指黑彝中的芒部支系,不是指族稱。 溯 源 貴州彝書說:“一世孟,自旄牛徼外人居于邛之鹵?!辟F州彝族與古芒部彝族,乃同祖異支,一世孟乃共同的祖先,因此,溯源同?!耙皇烂?,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鹵”,筆者溯源暫到此止步,不再繼續(xù)往上追溯,要溯源到哎哺、洗替、魯朵、木覺、喜寫、婁密六位祖先處,也不容易,因為已有幾百代了。 “徼外”,即塞外,邊外?!办概a柰狻?,指旄牛的邊外。這個地區(qū)在何處?根據(jù)夷書所說:“萬物之源出于雪,雪族子孫十二種”,“水從北方流進來,水從南方流出去”的描述,這個“徼外”彝族,是處于積雪之地,又處于北水南流之域。在“旄?!钡倪@樣一個徼外地域,合在現(xiàn)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 “邛之鹵”,是彝族歷史上遷徙的一個重要地方?!摆觥?,古為越?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即今之四川西昌地區(qū)?!度A陽國志》注:“西漢越?郡轄十五縣,即邛都、遂久、靈關(guān)道、臺登、定笮、會無、窄秦(地闕,當(dāng)在今西昌縣以西)、大笮、姑復(fù)(今云南省永勝縣附近)、三絳、蘇示、闌、卑水、潛街、青蛉。東漢省潛街,為十四縣。蜀漢省笮秦、大笮,割遂久、青蛉、姑復(fù)入云南郡,又新設(shè)馬湖、安上二縣,加上漢末復(fù)置的潛街縣,越?郡共轄十二縣。晉初轄邛都、會無、卑水、定笮、臺登五縣?!?/p> “鹵”,同盧、瀘,是彝音漢寫。盧,即盧人居住的地方?!妒酚洝ぶ鼙炯o(jì)》(正義)引《括地志》云:“戎府(今四川宜賓)之南,古微、瀘、彭三國之地?!薄叭指稀?,有瀘水(今金沙江)、瀘州、瀘江水(今牛欄江)等,因古代有盧人居住而得名。越?郡,是古代盧族的分布區(qū)?!渡袝つ潦摹罚骸拔渫踉弧矣寻钰>坝?、蜀、羌、、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可證,武王伐紂時,盧、濮等族就分布居于“戎府之南”了。清代,余昭(彝族)在《余氏夷書所載上古以來世系考妣》附錄《大定志·水烏世系通考》夷譜云:一世孟居邛之鹵一語按說:“邛即越?,鹵當(dāng)作盧,……盧,墨也。夷以黑為大姓,后世烏蠻之稱由此,鹵與盧音近。昭通蕭瑞麟《烏蒙紀(jì)年》云:“唐代猶有東爨烏蠻、西爨白蠻之稱,蠻蒙同意,章犢以蒙易蠻,而烏蒙之名以起?!?/p> 這些記載證明,一世孟自旄牛徼外沿瀘水入居于越?郡境內(nèi)瀘水流域一帶。 洪水之世 洪水連天的時間。 漢族中關(guān)于“洪水潮天”的時間傳說,是在伏羲氏時代,是五帝以前的歷史。彝族中關(guān)于“洪水連天”的時間傳說,是在彝族始祖篤慕時代,是西周時期的歷史。 據(jù)彝族史學(xué)研究工作者推測,篤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760年,迄今約二千七百多年。這就是說,彝族中傳說的“洪水連天”,發(fā)生在約是周平王時期,這個推測,是以篤慕后裔水西安氏世系為主要依據(jù)的。水西安氏世系,是比較完整的世系。同時,又輔以其他一些推測的依據(jù)。因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史籍記載,推測畢竟是推測而已。時遠(yuǎn)年湮,無確稽考。 又,《西南彝志選》前言說:“這一章從希慕遮到篤慕之世,其下限相當(dāng)于西周末年蜀洪水時期?!薄秳?chuàng)世志》又說:“彝族書芨記載的‘夷族六祖’,系指篤慕(漢文書又作仲牟由,西周末年人)的六子?!斑@里兩處都說篤慕是西周末年人,也是周平王時期,與前面推測大體相符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下限相當(dāng)于西周末年蜀洪水時期”這句話,把時間和地域一起提了出來。 洪水連天的地域。 漢族中傳說的“洪水潮天”的地域,泛指普天之下。彝族中傳說“洪水連天”的地域,沒有具體指明,但都說篤慕避洪水來到洛尼山上,洛尼山譯為東川、會澤、巧家等地方,也有譯為在現(xiàn)今洛雪山,都在這一帶??磥?,是在這一帶山上,不是在某一座山上,從何處避洪水來到洛尼山?前面講過;一世祖孟居邛之鹵。那么,傳至篤慕時,沒有遷徙他處的依據(jù),就只能說從邛之鹵避洪水到洛尼山。 如何到洛尼山的呢?據(jù)彝書所載,有藏在葫蘆中漂來的,有乘木船漂來的,有裝在木箱中漂來的,有坐進木柜漂來的,主要的說法是扶著竹根泅渡來的?!读媸吩姟份d:“阿卜篤慕時,住過十二處,六處被留下,其余遭遺棄。洪災(zāi)四處起,四周被圍住,六仙來搭救,快把竹根扶。……北方雪山上,阿卜篤慕住,何人居何處,仙人來按就。高高山頭上,土石壘住屋,山下周圍處,洪水如猛虎。想往他處逃,四處無橋過,六仙來搭救,教人食竹殼。……洪水逐漸退,水落現(xiàn)三石,三石現(xiàn)出時,洪水快收去?!焙樗疂q落和避洪水情景,躍然詩行。 不論是從水上漂來,還是從陸上走來,洛尼山總是篤慕避洪水的地方,而且總是把彝語“洛尼山翻譯成漢語的具體地名。從“高高山頭上,上石壘住房,山下周圍處,洪水如猛虎”的形態(tài)來看,洪水已淹沒高山周圍。因此“洪水連天”的地域,連接具體的洛尼山,在這帶高高的山頭上避洪水,似乎一目了然了。 是否蜀洪水泥? 漢文的記載有過蜀洪水的歷史?!顿F州通志》附《路史·因提紀(jì)·余論》:按諸《蜀紀(jì)》,杜宇末年,遜位鱉令。鱉令者荊人也。舊說魚鳧田予湔山仙去,復(fù)有男子從天墮,曰:杜宇為西海君,自立為蜀王,號望帝,徙都于鄲或瞿上,自恃功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guān)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岷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時鱉令死,尸隨水上,荊人求之不得。至蜀,起見望帝,望帝以之為相,后禪以國。……據(jù)《風(fēng)俗通》等,鱉令化從井出,既死,尸逆江至眠山下,起見望帝。時巫山壅江,蜀洪水,望帝令鑿之,蜀始處陸,以為刺史,號曰西州。自以德不如令。從而禪焉,是為蜀開明氏,年號萬通。生蘆葆,亦號開明。時武都出五丁力土輔之?!越瘛妒裼洝ね圻h(yuǎn)記》,周襄王至鱉令王蜀,十一代,三百五十年。 《華陽國志》校注:杜宇之后,開明氏傳十二世,至前316年為秦所滅,若平均每世以二十五年計,杜宇的時代約在春秋中期。前面講彝族史料研究工作者的推測,篤慕的年代約公元前760年,是以每世三十年計推算的,又講到篤慕是西周末年人。這里講杜宇的時代約春秋中期,是以每世二十五年計推測的,這就是蜀洪水時期與彝族“洪水連天”的傳說時期基本上是吻合的。余昭、蕭瑞麟的記述,從另一個側(cè)面輔證“洪水連天”與“蜀洪水”的記載,在彝族遷徙時間上、洪水泛濫地理位置上大體是吻合的。因此,可以說,約在西周末年的蜀洪水,是彝族典籍中記載的“洪水連天”的歷史真實故事。 六祖分支 這里談的是六祖分支。 分支,分出宗支。 彝族象征宗支的神物,稱為靈筒?!疤斓嘏c祖宗,裝在靈筒中?!膘`筒用整截木鑿成筒,內(nèi)裝日月、家具、農(nóng)具等模型。每一宗支一個靈筒。經(jīng)九代人后,宗支人繁多,經(jīng)祭祀后,分為幾個宗支。各宗支再做新靈筒,俗稱分支(《夷?榷濮》)。 篤慕,又作篤米、篤幕吾、阿樸篤幕,漢文書作仲牟由,彝族父系三十一世祖(《夷?榷濮·序》),距艾哺時代三百八十六代(是漫長時代,非具體代數(shù)),到公元1644年為八十四代(《物始紀(jì)略·論知識》注一),西周末年人,當(dāng)時彝族王國的最高主宰者。 篤慕時,天降大雨,造成洪災(zāi)。迫于洪水,彝族先民由部落長篤慕率領(lǐng),由世居的地方,遷到高高的洛尼山一帶暫避水災(zāi)。洪水退后,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洛尼山一帶地少人多,不宜長期居住,即由篤慕主持,經(jīng)祭祀后將其民眾分成六個部,分別由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熱、慕雅臥、慕克克、慕齊齊統(tǒng)率,組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個部落,分別向三個方面發(fā)展去。后世彝族把這一事件稱之為“六祖分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亦被彝族古代史家、文人記于文獻典籍中(《“六祖分支”與彝族》)。 《西南彝志選·前言》說:“從希慕遮到篤慕之世,其下限相當(dāng)于西周末年蜀洪水時期,篤慕是在洪水發(fā)生后由蜀入滇的,落點在云南東川(會澤)樂尼白,篤慕妻三房,子六人,由此分居各地,向四方發(fā)展。長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向“楚葉以南”發(fā)展為武、乍兩個支系,分布于滇西、滇中、滇南一帶,是當(dāng)?shù)匾妥寮捌渌驼Z支的一些民族之祖。次房生子慕雅熱、慕雅臥,分布在“洛博以北,發(fā)展為糯、恒兩個支系,在云南昭通和川西、川南一帶,為今昭通、涼山、鹽源、古藺等地彝族之祖,幺房生子慕克克、慕齊齊,向“實液中部”發(fā)展,為布、默兩個支系,為今云南會澤、宣威、曲靖和鎮(zhèn)雄、貴州畢節(jié)、興義、安順、六盤水等地區(qū)以及廣西隆林等地的彝族之祖?!?/p> 《物始紀(jì)略·婚姻史話》說:“六位祖先在耐靡洪魯(東川會盟),專議聯(lián)姻事,專定配婚制,每兩部結(jié)成互為聯(lián)姻,互相扶持的集團。布、默互通婚,糯、恒互聯(lián)姻;武、乍互通婚?!贝撕?,六祖沿著江河河谷、山脈自然走向,各自去開辟新的基業(yè),建立新的部落,漸次分布到滇、黔、川、桂廣大地區(qū),形成“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之勢,為古西南夷主體,在西南地區(qū)世代相傳,遷徙、演變、發(fā)展,從古至今。 芒部始祖 慕克克居于濮。濮即漢之同并,唐之北盤州,亦曰暴蠻,元之普安。慕克克后裔第七世名叫阿德布,取妻武額赦車。其后子孫繁衍分支,即以德布之名,以號部眾,稱德布氏,漢姓有安、陸二姓。 慕齊齊的第十一世孫默阿德,即勺雅默之子,率部攻占了濮人的扯扯俄海(今威寧境)等地,其子名叫默德施,又譯為德雅施,是慕齊齊第十二世孫,武功權(quán)勢,又有發(fā)展,默氏家族自此又以德施氏命名。 默部德施氏的后裔,后來分為四個主要的支系,向東川、芒部、普安、水西發(fā)展。傳到必額勿時,長子勿阿克,承受德施家業(yè),為云南東川阿于部首領(lǐng);次子勿阿婁,遷往慕阿熱,為貴州郎岱(六枝)隴氏之祖;三子勿阿乃,遷往阿洼惹,為貴州普安龍氏之祖,幼子勿阿納,是開基水西安氏之祖。 古芒部彝族來源有二,始祖是勿阿納。 再據(jù)《羅甸安氏世系》:“我德施氏也自三十二世慕齊齊(居業(yè)東川,號苴慕,稱雄長,號兜主。生子曰齊齊活),三十三世齊齊活(活生阿德,后世誤作漢濟火,詳注后),三十四世活阿德(德生烏沙),三十五世德烏沙(沙生烏穆),三十六世沙烏穆,三十七世烏穆菊(亦作者菊),三十八世菊阿糯(糯生阿羅,亦作阿龍),三十九世糯阿羅,四十世羅阿杓,四十一世阿脈(脈生阿特,亦作阿德),四十二世脈阿特,四十三世特阿舍(舍生二子,長脈烏,次曰戛納),四十四世舍脈烏(烏生莫牒,亦作莫得),四十五世烏莫牒(牒生牒墮,亦作阿墮),四十六世莫牒墮,四十七世墮阿委,四十八世委巫所,四十九世所比額,五十世比額勿(額生勿,勿作烘,勿生三子,長勿阿輪,創(chuàng)業(yè)郎岱,即龍氏祖也,今為扒撤。次曰勿阿乃,創(chuàng)業(yè)普安,即龍氏祖也,今為廣西岑氏,次三勿阿納,居承東川本業(yè))。五十一世勿阿納(納納,比額勿之子,其父愛之,其嫂嫉焉,譖于兄。父死,兄逐之,惟老奴支烏突希支從,攜米一升,瓦鬲一具,煮粥松下。松枝墜,鬲毀粥覆,希珠嚎傷,阿納曰:勿悲!丈夫貴自立耳,行將太牢食也。時當(dāng)漢桓靈之世,西南夷大亂,由東川創(chuàng)業(yè)鹿里及水西(即今鎮(zhèn)雄為芒部,水西即今黔地。生二子,長阿縱承芒部為兜主,次扒瓦,今鎮(zhèn)雄芒部隴氏祖)。五十二世納阿縱,五十三世縱阿卜,五十四世卜阿杓(杓生阿火,亦作阿勿),五十五世勺阿火(亦作阿勿,生三子,長火濟管阿札,即水西。三阿則七,即郎岱,且里祖,次為盧氏大宗,為德布氏分普里,即普定,夷名白勒,又作插勒,居大革,即今安順。大革曰須白勒,平彝縣海氏為諾白勒,夷語須是東也,諾是西也,言東西兩大家也)。五十六世火阿濟(即火濟,助武侯征孟獲者)?!睹魇贰纷骰饾?,《貴州通志》及《黔書》因夷譜三十三世有齊齊活之名,而誤以為濟濟火而稱為濟火將軍。濟火以鹿里分與其兄莫布,即芒部,為德施氏而創(chuàng)業(yè)貴州,今《鎮(zhèn)雄州志》有七里營,為武候收濟火處,見《鎮(zhèn)雄縣志》。又云莫布為濟火之子,火濟深目長身,而黧色而白齒,習(xí)戰(zhàn)斗,尚信義,善撫其眾,諸蠻戴之。武侯使李恢由平彝通道進盤江,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世長其上?;饾?nbsp;帥,實我羅甸中興之祖。后世混作始祖慕齊齊及其活,今正之。” 據(jù)《西南彝志·芒布的又一支系》:“祖為勿阿納,居總腦各姆。長孫宗阿茂,居局楚俄姆。阿亨蘇期者,北方六域中,他得一域住;次子宗扒瓦,居孟篤色施;少子宗阿補,承君長基業(yè)。阿數(shù)補乃一,補阿勺乃二人,勺雅妥乃三。勺雅妥之世,居罷第妥太(今威寧境),生兩個兒子,妥芒部乃一,芒部阿孟二,阿孟阿朋三,阿朋妥蒙四,妥蒙阿武五,阿武不宗六,不宗度乃七,度麻密乃八,麻密耿宗九,耿宗努蒙十。努蒙阿局一,阿局阿著二,阿著隴乃三,隴阿婁乃四,阿婁冬乃五,冬卜腦乃六,卜腦納乃七,納勒阿紀(jì)八,阿紀(jì)阿亨九,阿亨阿古十。阿古本乃一,阿迭阿基二,阿基阿施三,阿施阿楚四,阿楚額節(jié)五,額節(jié)姆賓六,姆賓局朵七,局朵魯格八,魯格陀尼九,陀尼卜巧十。赫默鐘顯的,勿阿納后裔,這樣往下了?!?nbsp; 探 流 《水西安氏本末》說:“阿納者,悶畔君勿之少子,不容于其兄嫂徙居于南廣之鹿里,今鎮(zhèn)雄是。既而強盛,乃帥其部族,沿延江東侵至鱉之夾水保焉,今鴨池汛是。已而入晉樂,晉樂夷語謂之更糯,即今貴陽也。又西南馳至都云洞,夷語謂之租義歹,留其部族居之,而已返居于鹿里。留都云者,后分為十二部,五代史記都云酋長尹懷昌,率昆明等十二部附于馬希范是也。納之仲兄輪,叔兄臺,亦以其時,各避兄嫂而東。輪居談樂之來南,是為郎岱隴氏之祖。臺居江之濮隈,是為普安龍氏之祖。皆弱小依納而立。納又使其少子必松,居播隈漢曲也,夷語謂之扒瓦。于是部族轉(zhuǎn)盛,西南越有水,至于竹子嶺。世謂之盧鹿部。盧即鹵聲之轉(zhuǎn)也。納卒阿縱襲,縱卒阿卜襲,卜卒阿勺襲,勺卒阿妥襲,妥卒阿乍襲。乍弟兄四人,伯曰孟布,仍居鹿里為芒部。芒者蒙之轉(zhuǎn)音。仲曰晟,居瀘西之沙陌為阿晟部。季曰擘麻,居漢陽之苴里為阿苴部,乍始居綠水仍為盧鹿部。綠水,夷語謂之隴居、隴更、裸巨、裸革、裸主,皆一聲之轉(zhuǎn),即今畢節(jié)也。” 以后,世居芒部(疆域囊括今之鎮(zhèn)雄、彝良、威信),繁衍生息,支派遍于古芒部全境。明代嘉靖五年,改土設(shè)流,彝眾不服,于嘉靖九年,明朝廷令革除流官,恢復(fù)土官。清代雍正五年,改土歸流,隴氏家族即失去世襲古芒部(鎮(zhèn)雄)土官的權(quán)勢,土知府隴慶侯解云南質(zhì)審,其所部兩次謀叛,均為隴聯(lián)嵩妻祿氏所勸阻,謀叛未遂,相安二百馀年。清末至民國年間,安氏稱強,隴氏得勢,祿氏、羅氏并起,號稱安、隴、祿、羅為鎮(zhèn)雄四大家族,彝族的統(tǒng)治權(quán)勢失而復(fù)得,流官土官兼而治之,彝族“官家”之聲大噪。但畢竟不是彝族一統(tǒng)之勢。君王與臣宰的古芒部,已經(jīng)變成“封建堡壘”的鎮(zhèn)雄了。
來源:彝學(xué)研究網(wǎng) 編輯:古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