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活血行氣散 【來源】許鉅材,《江蘇中醫(yī)》(6)1990年 【組成】郁金、制香附、炒枳殼、制乳香、制沒藥、丹參、延胡索、瓜蔞皮、桔梗、制半夏各9克,金橘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凡損傷,多因氣滯血瘀,阻遏經脈,不通則痛。方中香附、枳殼、瓜蔞皮、金橘葉行氣止痛;丹參、乳香、沒藥、郁金、延胡活血祛瘀;且延胡、郁金兼行氣活血雙重作用;肺主宣發(fā)肅降,治節(jié)一身之氣,故佐以桔梗、半夏宣肺氣、通血脈。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 【主治】胸脅脘腹損傷。證見胸脅悶脹,脘腹痞滿,咳嗆作痛更甚,痛無定處。腫處按之凹陷復起,或伴有唇紫、呼吸短促,舌紅或紫,苔白,脈弦緊。 【加減】傷甚者,可配用外治,其效更顯。 【療效】驗之臨床,屢收良效。 4.2顱內消瘀湯 【來源】邱緒襄,《千家妙方·下》 【組成】麝香0.06克(研末沖服),川芎、血竭(研末沖服)各6克,丹參15克,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三棱、莪術、香附、土鱉蟲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口服,或用管喂。 【功用】通竅活血,消瘀止痛。 【方解】外傷性顱內血腫,皆由損傷血瘀所致。方中以麝香通竅活血;以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以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土鱉蟲破血消瘀;以乳香、沒藥、血竭活血止痛,并佐以香附行氣。諸藥合用、共奏通竅活血、消瘀止痛之功。 【主治】外傷性顱內血腫。 【療效】治療各種類型(硬腦膜外血腫、胸膜下血腫或腦內血腫)及不同病程(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外傷性顱內血腫共22例,無1例治療失敗而改行手術治療。均獲痊愈。并經腦血管造影、超聲波及眼底照相等特殊檢查,都證實血腫治愈消散。療程:急性及亞急性3~5周,慢性2月以上。 【附記】本方不適用于顱后凹血腫及急性血腫伴嚴重腦挫裂傷或凹陷性顱骨骨折病人。孕婦禁用。臨床運用,只要僅守本方,不作加減,本方服后無不良反應及藥物副作用。 4.3消腫通絡湯 【來源】趙炳南,《千家妙方·下》 【組成】金銀花30克,連翹、當歸、赤芍、牛膝各9克,赤小豆、雞血藤、車前子各30克,防己15克(包),活血止痛散1/4瓶(市售,兌服),云南白藥1小瓶(市售、兌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腫、活血通絡。 【方解】外傷而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郁而化熱,出現(xiàn)膝關節(jié)骨膜炎癥滲出,表面灼熱,功能障礙,治以清熱消腫、活血通絡之法,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小豆、當歸、雞血藤、車前子行水消腫,活血通絡;赤芍涼血活血;防己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牛膝引藥下行,配合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藥,加強活血通絡及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共奏捷效。 【主治】急性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療效】臨床屢用,頗見捷效。 4.4通竅祛瘀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赤芍各9克,川芎、菖蒲各4.5克,桃仁、朱砂、琥珀、防風各6克,鉤藤9克,蟬衣、甘草、沉香各3克,麝香0.1克(研末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或喂服。 【功用】疏風養(yǎng)血,通竅活絡。 【方解】重傷之后,因耗竭氣血,或氣血內郁,則血不養(yǎng)心,神不守舍,清肅失司,人事不省。方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活血祛瘀;麝香、菖蒲活血散結;沉香使逆氣下降,收納正氣;琥珀、朱砂鎮(zhèn)心安神;蟬衣、防風、鉤藤散風勝濕,熄風止痙;佐以甘草通行十二經絡,故起疏風養(yǎng)血,通竅活絡之作用。 【主治】重傷昏迷,人事不省。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 4.5理氣化瘀湯 【來源】孫呈祥,《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5克,郁金、桃仁、紅花、大黃、莪術、茯苓、炮甲珠(先煎)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6克,車前子12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胸壁挫傷后,初期瘀血未凝,氣機尚通,疼痛不明顯,傷后3~5天,血瘀氣滯明顯,故疼痛加重,呼吸咳嗽則痛劇,以后疼痛逐日減輕,輕者持續(xù)1~2周,重者月余。此乃血瘀氣滯由凝聚到消散的一個病理規(guī)律。方用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以桃仁、紅花、莪術、炮甲珠活血化瘀、軟堅消瘀;大黃攻下逐瘀;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導瘀從二便而出,通暢氣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胸壁挫傷。 【加減】咳嗽有痰,加杏仁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脾虛便溏,去大黃,加山藥12克;有熱者,加連翹12克,生梔子、赤芍、丹參各10克;疼痛明顯者,加白芍、三棱、乳香、沒藥各12克。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驗證,療效滿意,肯定可靠。 4.6活血舒筋湯 【來源】朱文海,《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川芎、乳香、沒藥、橘葉、桔梗、烏藥各9克,赤芍、落得打各15克,紅花、青皮、陳皮各6克,土鱉蟲、荔枝核各12克,小茴香3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頭二煎內服,日2次;第3煎熏洗患處,每日1~2次。 【功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絡。 【方解】陰部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故用藥多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曾予《傷科大成》中“活血止痛湯”治療,療效欠佳,因方中肝經用藥太少之故。后經化裁加味,再經驗證,療效顯著提高。方中以當歸、川芎、乳香、沒藥、赤芍、落得打、紅花、土鱉蟲活血祛瘀,舒筋通絡;配以橘葉、桔梗、烏藥、青陳皮、小茴香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與活血藥配合,其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尤著。故效頗佳,而且療程縮短2/3。是治療陰部挫傷的有效良方。 【主治】陰部挫傷。 【療效】治療40例,均獲痊愈。療程7~28天。 4.7牛蒡子湯 【來源】石仰山,《中醫(yī)雜志》(5)1985年 【組成】牛蒡子、白僵蠶、白蒺藜、獨活、秦艽、半夏、白芷、桑枝(劑量可隨癥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 【方解】外傷雖多由扭捩閃挫起病,實因積勞致虛、氣血內虧、風寒濕邪乘機竊踞而傷筋阻絡?!度数S直指》云:“氣血和平,關絡調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瘀滯,則痰聚而生?!庇衷疲骸疤迪讶胗诮浗j,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頭項胸背掣痛,手足掣制隱痛,故有‘痰生百病’之謂?!迸R床所見,痰每與風、寒、濕、熱之邪相合為病。外傷之證,亦多“兼邪”而發(fā)。方中牛蒡子辛寒滑利,通行十二經絡,宣肺利氣,豁痰消腫;白僵蠶辛平宣化,消痰散結而和氣血,為厥陰肝經之藥;二味合用,宣滯破結,善搜經絡頑痰濁邪,是為主藥;助以秦艽之辛寒,獨活之辛溫,和血舒筋,通達周身,透陽明之濕熱,理少陰之伏風。更伍用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活血破瘀,化濕排膿而生新;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腫而和胃。復使以白蒺藜之辛溫疏肝風、行氣血且散瘀結;桑枝養(yǎng)筋通絡、祛風濕而利關節(jié)。全方以辛取勝,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寒溫兼用,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風逐濕之力尤捷。 【主治】周身四肢、頸肩腰骶麻痹疼痛,牽強掣痛,或早期筋膜損傷、筋結、筋塊或骨骱宿傷,關節(jié)不利,或兼身熱,或見形寒,苔白而膩者,均可加減用之,每多取驗。 【加減】臨床應用,尤須隨證化裁。寒濕盛者,合麻桂溫經湯增減,或加制草烏以溫經通陽;風濕盛者,加用羌活、防風、煨天麻以泄風燥濕;痰濕內阻、胸脘痞脹,苔厚膩者,可入平胃散,陳膽星、瓜蔞、薤白;若漸有化熱之象,去半夏、白芷,加忍冬藤、焦山梔以清泄;頑痰膠結,或痰瘀互結,酌選丹皮、赤芍、紅花、炙甲片、片姜黃;欲和胃氣,則取木香、蔻仁、建神曲;若肝虛,筋失濡養(yǎng),加當歸、生地、白芍、首烏、牛膝、桑寄生等養(yǎng)血柔肝、榮筋和絡;若氣陰不充、脾虛痰濕,加黨參、黃芪、白術等益氣化濕,養(yǎng)筋舒絡;若腎陽不足,火不化氣者,則取鹿角、仙靈脾、石楠葉以助陽溫經、強筋通絡;若氣血因筋絡瘀阻失其流暢者,又宜相機選用舒筋活絡之品,若病已損及元陽,當宗調中保元湯出入施治。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療效頗佳。 4.8復元活血湯 【來源】印會河,《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0克,當歸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赤芍15克,自然銅10克,大黃3~6克,天花粉30克,炒山甲、土鱉蟲各10克,夏枯草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解】外傷后遺癥癥狀繁多,表現(xiàn)復雜,給臨床辨證分型帶來一定困難,印氏在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抓住外傷后血行阻滯,瘀血停留的病理機制,以疼痛為主癥,采用理血通絡,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外傷后遺癥取得滿意療效。方中天花粉用量尤大,本方能續(xù)筋骨,還能生津潤燥。對于瘀血停留,阻滯津液布化而出現(xiàn)口干咽燥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山甲片走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生牡蠣軟堅消腫,用于積塊腫痛療效較好,與夏枯草配合則散結、消腫作用更佳;土鱉蟲、水蛭、虻蟲皆為破瘀血、消堅積、化瘀血的主要藥物。本病皆瘀血延久,瘀結日深,單用一般的活血破瘀藥實難奏效,故重用蟲類或鱗甲類藥以化瘀血。這些藥歷來被認為藥性猛烈或有毒性,一般用量較小,但印氏用量較大(10克),時間較長(1年之久),亦未見不良反應,多能獲得滿意效果,頗值得借鑒。 【主治】頭部及腰部外傷后遺癥。 【加減】腰痛者,加牛膝10克;頭痛者加桔梗10克;頭痛劇烈或伴有癲癇發(fā)作者,加水蛭、虻蟲各10克。 【療效】治療40余例,均獲顯效。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觀察,本方不僅治療頭、腰部外傷后遺癥效果好,而且用治其他部位外傷后遺癥,只要隨證稍作加減,并加引經藥,效果亦佳。確為治療一切宿傷疼痛的有效良方。 (養(yǎng)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