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名醫(yī)方(四十四) 劉完素 方 暑 一、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組成]桂府膩白滑石180克、甘草30克(炙)。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無蜜亦得,日3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diào)下,解利傷寒發(fā)汗,煎蔥白豆豉湯調(diào)下12克,每服水1盞,蔥白5寸,豆豉50粒,煮取汁1盞調(diào)下,并3服,效力度。 [功效]清暑利濕。 [主治]感受暑濕。癥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亦治膀胱濕熱所致之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 [來源]《傷寒直格》 二、益元散 [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朱砂9克。 [用法]為細(xì)末,每服6克,溫水送下。 [功效]清暑利濕,鎮(zhèn)心安神。 [主治]暑病而兼驚煩不安者。 [來源]《傷寒直格》 三、雞蘇散 [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薄荷葉7.5克。 [用法]為細(xì)末,每服9-15克,包煎,或溫開水調(diào)下,日2-3服。 [功效]疏風(fēng)祛暑。 [主治]暑濕證兼見微惡風(fēng)寒,頭痛頭脹,咳嗽不爽者。 [來源]《傷寒直格》 四、碧玉散 [組成]六一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加青黛令如輕碧色。 [用法]為細(xì)末,每服9-12克,包煎,或溫開水調(diào)下,日2-3服。 [功效]清暑利濕,瀉熱涼肝。 [主治]暑熱病兼目赤咽痛,或口舌生瘡者。 [來源]《傷寒直格》 痢 疾 一、導(dǎo)氣湯 [組成]芍藥15克、當(dāng)歸9克、大黃、黃芩各4.5克、黃連、木香、檳榔各3克。 [用法]為粗末,每服6至9克,水煎服,未止再服,不后重則止。 [功效]調(diào)氣行血,清熱解毒。 [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來源]《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 二、芍藥湯 [組成]芍藥15-20克、當(dāng)歸9克、黃連5-9克、檳榔6克、木香6克、甘草6克(炙)、大黃9克、黃連9克、官桂2-5克。 [用法]上?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食后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調(diào)氣和血, [主治]濕熱痢。癥見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 [來源]《劉河間醫(yī)學(xué)六書·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 厥 證 一、小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桔梗(銼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5毫升,生姜5片,同煎至60毫升,去渣,不計時候。 [功效]益氣健脾,升清降濁。 [主治]厥逆病,三焦升降不調(diào),胸膈腫,胸滿腹腫,冷氣沖注刺痛。 [來源]《宣明論方》 二、天南星丸 [組成]天南星(炮)、硫黃(研)、石膏(研)、硝石(研)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溫酒下,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主治]厥逆頭痛,齒痛,骨痛,冒脈同腎脈厥逆,頭痛不可忍之。 [來源]《宣明論方》 三、赤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30克、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50毫升,生姜5片,同煎至40毫升,去渣溫服,不計時候。 [主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肝氣屰,胸中不和,甚則嘔血衂血也。 [來源]《宣明論方》 其 它 一、地黃飲子 [組成]熟干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yuǎn)志(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5毫升,生姜5片,棗1枚,薄荷同煎至60毫升,不計時候。 [功效]滋腎陰,補(bǔ)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治?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苔浮膩,脈沉遲細(xì)弱。 [來源]《皇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二·諸證門》 二、金鈴子散 [組成]金鈴子、玄胡各3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酒調(diào)下。 [功效]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脅肋疼痛,時發(fā)時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來源]《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 三、防風(fēng)通圣散 [組成]防風(fēng)、荊芥、連翹、麻黃、荊芥、川芎、當(dāng)歸、白芍(炒)、白術(shù)、黑山梔、大黃(酒蒸)、芒硝各15克、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用法]為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六分,溫服,或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減。 [功效]解表通里,疏風(fēng)清涼。 [主治]風(fēng)熱壅盛,表里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并治瘡瘍腫毒,腸風(fēng)痔漏,驚狂譫語,手足瘈疭,丹癍癮疹等癥。 [來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之三·風(fēng)門》 四、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湯淘沙)、厚樸(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陳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50毫升,去渣,空心溫服。 [功效]溫胃除濕, [主治]腹脹,陰盛生寒,腹?jié)M?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jìn)入無味。 [來源]《宣明論方》 五、柴胡地骨皮湯 [組成]柴胡(去苗)、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為未。每服9克,水70毫升,煎至56毫升,去滓,食后服。 [主治]口糜生瘡損爛,小腸有熱,脹滿不便。 [來源]《宣明論方》 六、定命散 [組成]朱砂、水銀、麝香各等分。 [用法]為末,每服1.5、克,新汲水調(diào)下,不計時候。用藥看老幼加減。 [主治]膽受熱,血妄行,衄并血汗不止。 [來源]《宣明論方》 七、附子湯 [組成]附子(炮)、獨(dú)活、防風(fēng)(去苗)、川芎、丹參、萆薢、菖蒲、天麻、官桂、當(dāng)歸各30克、黃芪、細(xì)辛(去苗)、山茱萸、白術(shù)、甘菊花、牛膝(酒浸)、甘草(炙)枳殼(麩炒去瓤)各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生姜5片,煎至的毫升去渣,溫服,不計時候,日進(jìn)3服。 [功效]祛風(fēng)濕,補(bǔ)肝腎。 [主治]腎藏風(fēng),寒濕骨痹,腰脊疼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來源]《宣明論方》 八、茯苓半夏湯 [組成]茯苓0.3克(去皮)、半夏3克、生姜0.3克(取汁)。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的,水50毫升,煎至20毫升絞汁,下生姜汁,溫服,不計時候。 [功效]健脾和中。 [主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疼痛。痞滿頭痛者。 [來源]《宣明論方》 九、桂林甘露散 [組成]茯苓30克(去皮)、甘草60克(炙)、白術(shù)15克、澤瀉30克、桂15克(去皮)、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滑石120克、豬苓15克。 [用法]上分末,每服9克,溫湯調(diào)下,新水赤得,生姜湯尤良,小兒每服3克。 [功效]清熱瀉火,祛邪利濕。 [主治]傷寒,中暑冒風(fēng),傳受濕熱,霍亂吐下,腹?jié)M痛悶及水兒吐瀉驚風(fēng)。 [來源]《宣明論方》 十、蒺藜湯 [組成]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脯)、梔子各30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水75毫升,煎至45毫升去滓,日3服。 [功效]溫經(jīng)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欲勞痛不可忍。 [來源]《宣明論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