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熱祛濕 茵陳蒿湯 《傷寒論》 方歌: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組成: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陽黃),其證屬濕熱并重,乃濕熱黃疸第一方。 辨證要點: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證候特點:鞏膜、皮膚、小便發(fā)黃。 病機要點:濕(無濕不成疸):寒濕——陰黃,濕熱——陽黃。 治療大法:祛濕(令濕有去路):溫化寒濕+清熱祛濕。 立法原則:清利濕熱。《金匱》:“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p> 加減變化: 濕重于熱: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 熱重于濕: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祛濕; 脅痛明顯:加柴胡、川楝子、元胡以行氣止痛。 現(xiàn)代應(yīng)用:急慢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屬濕熱內(nèi)蘊所致者,可用本方治療。本方具有利膽、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現(xiàn)代藥理:利膽:恢復(fù)肝功能,降低SGPT和黃疸指數(shù)。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歌:八正木通與車前,萹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免。 組成:木通一斤,瞿麥一斤,車前子一斤,萹蓄一斤,滑石一斤,甘草炙一斤,大黃煨一斤,山梔子一斤。 功效: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主治:濕熱淋證之常用方。 辨證要點:尿頻尿急,溺時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淋證日久,腎虛氣弱者不宜;不宜久服,后期當(dāng)配養(yǎng)陰之品。 病機:濕熱下注,蘊結(jié)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配伍要點:本方以八味清熱利水通淋藥和清熱瀉下藥,組方用藥側(cè)重于苦寒通利。因八味藥等量共為散劑應(yīng)用,故名“八正散”。 加減變化: 血淋:加生地、小薊、白茅根; 石淋:加金錢草、海金沙、石韋; 膏淋:加萆薢、菖蒲。 現(xiàn)代應(yīng)用: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結(jié)石、急性腎炎、腎盂腎炎等屬于濕熱下注膀胱者。本方具有抑菌、抗結(jié)石形成作用。 八正散、導(dǎo)赤散、小薊飲子三方比較 三仁湯《溫病條辨》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組成:杏仁 五錢,飛滑石 六錢,白通草 二錢,白蔻仁 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 功效:宣暢氣機,清利濕熱?!叭保航昂埂?、“下”、“潤”。 主治:濕溫初起或暑溫夾濕(濕重于熱之濕溫?。?。 病機:濕熱郁遏,彌漫三焦。 特性:①衛(wèi)氣同病。②濕重于熱。 ③主在中焦。 辯證要點:惡寒頭痛、身重酸痛、午后身熱、胸悶不饑、舌白不渴,脈濡。舌苔黃膩,熱重于濕者,不宜應(yīng)用。 配伍特點: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 臨證加減: 甘露消毒丹 《醫(yī)效秘傳》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溫時疫是主方。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五兩,木通五兩藿香四兩,射干四兩,連翹四兩,薄荷四兩,白豆蔻四兩。 功效: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濕熱并重,熏蒸三焦。本方為夏令暑濕季節(jié)常用方,故王士雄譽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 辯證要點:身熱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 病機: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之證。 配伍特點:清上、暢中、滲下,清熱為主。 使用注意:濕熱入營,譫語舌絳者,則非本方所宜。 現(xiàn)代運用:腸傷寒、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急性胃腸炎、鉤端螺旋體病。 方歌: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組成:制厚樸二錢,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香豉(炒)、焦梔各三錢,蘆根二兩。水煎,溫服。 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治療濕熱中阻,霍亂吐瀉之代表方;亦常用于濕溫病濕熱并重之證。 辯證要點:吐瀉煩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機:皆由內(nèi)傷飲食,外感濕濁,致使脾胃升降失常。由于感邪有寒熱之別,所以臨床上有寒、熱霍亂之分,濕熱蘊伏,清濁相干,胃失和降,脾失升清,故而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 霍亂之名,首見于《內(nèi)經(jīng)》?!端貑枴ちo(jì)大論》:“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土郁之發(fā)……故民病嘔吐霍亂”,《傷寒論》:“嘔吐而利,名曰霍亂”。蘆根干品之量10~20g,鮮用量為60~120g,本方中很可能是鮮品。(霍亂多發(fā)于夏秋之交,鮮蘆根比比皆是。 當(dāng)歸拈痛湯 《醫(yī)學(xué)啟源》 方歌:當(dāng)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shù)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yīng)。 組成:羌活半兩,防風(fēng)3錢,升麻1錢,葛根2錢,白術(shù)1錢,蒼術(shù)3錢,當(dāng)歸身3錢,人參2錢,甘草5錢,苦參(酒浸)2錢,黃芩1錢(炒),知母3錢(酒洗),茵陳5錢(酒炒),豬芩3錢,澤瀉3錢。 功效:利濕清熱,疏風(fēng)止痛。濕熱疼腫之圣方 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fēng)邪證。本方為治療風(fēng)濕熱痹及濕熱腳氣屬濕邪偏重之常用方。 辯證要點:肢節(jié)沉重腫痛,舌苔白膩微黃,脈數(shù)。 配伍特點:發(fā)散風(fēng)濕與利濕清熱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滲利佐以補氣養(yǎng)血,邪正兼顧。 二妙散 《丹溪心法》 方歌:二妙散中蒼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濕熱下注痿痹痊。 組成:黃柏 炒 蒼術(shù) 米泔浸,炒(各15g),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diào)服(現(xiàn)代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次服3~5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癢。 主治:濕熱下注證。本方為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痿、痹、腳氣、帶下、濕瘡等病癥的基礎(chǔ)方,其清熱燥濕之力較強,宜于濕熱俱重之證。 辯證要點:足膝腫痛,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加減變化: ·濕熱痿證 ·濕熱腳氣 加薏苡仁、木瓜、檳榔; ·下部濕瘡、濕疹 加赤小豆、土茯苓。 使用注意:濕多熱少者,不宜用本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