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是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三遠法下過這樣的定義:“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比h法,就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 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卷》 平遠,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卷》,使用的便是平遠法。作品高僅24.9厘米,橫達120.5厘米,場景開展,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出沒、丘陵長堤、岸柳塘葦的江南清曠平遠景象。 高遠,就是“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以高遠法的構圖方法創(chuàng)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藝術特色,除了用筆雄強、堅實之外,還善于以仰視的手法,表現山峰的高遠,正如趙孟頫所評:“山勢逼人?!?/p> 王蒙《青卞隱居圖》 深遠,就是“自山前而窺山后”。王蒙作《青卞隱居圖》是以深遠見勝的杰作。作品縱141厘米,橫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遠法加以夸張,為了突出一個“隱”字,作者以“S”形的連續(xù)取勢,以重山復嶺、密樹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組合來增加山勢的深度,沿著溪流的尋索,幾經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處見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畫中的主題人物;隱居者。 中國古代山水畫所追求的就是“遠”字。顧愷之《畫云臺山記》曾談及:“西去山,別詳其遠近。”宗炳《畫山水序》也談及:“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比h法的確立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成熟的一個體現。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把人的視線引發(fā)開去,導向無限的空間,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