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之說始于《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 伯牙與子期因音成友,音乃心靈之聲,聽懂琴意,也就明白了撫琴人的心聲,讀懂了他的靈魂,這就是知音。琴聲能夠溶入個人的情感和心境,伯牙用琴聲表達(dá)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向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而鐘子期的意境正好與他產(chǎn)生共鳴。是以不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zhǔn)確的道出伯牙的心聲。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乃有肝腸寸斷之言:“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 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與子期兩個人,一個“善鼓”,一個“善聽”,善聽者能從琴聲中知善鼓者想表達(dá)的志趣,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殊為難得。古人有詩云“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知音,就是那個遠(yuǎn)在天邊,卻能感覺近在眼前的人;是存在于廣袤天宇之下,茫茫人海之中卻能夠與自己心靈相通、知趣相投的人;是深深懂你、并可以與你在心靈上產(chǎn)生美妙共鳴的人。真正的知音,定能知心交心,互相欣賞,互相 理解,情投意合,琴瑟共鳴,那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于是,有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見傾心,有李清照和趙明誠的琴瑟合鳴,有陸游與唐琬的生死不忘,有蔡鍔與小鳳仙的患難相交,有董永與七仙女的七夕鵲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雙飛,也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后合葬......遇見知音如擁有陽光雨露,實乃人生大幸!它超越名利,如行云流水,默契相依??v使相對無言,默默無語,彼此也能深切感受到對方的喜怒哀樂,心靈相通,心心相印。 然而,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因此,那些尋覓知音而未得的人才會感慨“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精忠報國的岳飛才會慨然長嘆“欲將心事賦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因為知己難覓,故有納蘭性德“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的惆悵;因為知己難覓,故有王維“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纏綿;也因為知己難覓,有了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 青山依舊,綠波東流,高山流水千年調(diào),白雪陽春萬古情。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