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建議本文和我的上一篇:如何刻白文印?一起看,否則會錯過些什么。 其實,初學者很少有從朱文印入手的,因為秦漢印里面,朱文印較少(并不是沒有),而我所說的臨刻階段大致是從“印宗秦漢”開始的,其中的兩個階段是這樣分配的: 1、臨刻500方秦漢??; 2、臨刻500方名家印。 這大致是我前面列過的課程表里的時間分配。于是,刻朱文印會稍后些,這只是說學習的過程,恰好你覺得刻白文秦漢印刻煩了,想換換,刻點朱文印,到名家的朱文印里找找感覺,也不錯。 朱文印里,名家印里可以舉出來很多好的例子,如趙之謙,如陳巨來,都有大量可供臨刻的印,我各舉兩方,大家可以拿去臨刻。先說趙之謙的兩方“金石錄十卷人家”“靈壽花館”: 再看陳巨來的兩方“雙江閣”“大風堂珍藏印”: 是不是覺得格外賞心悅目,留著,臨刻啊。 提到朱文印的刻法,其實跟前面發(fā)的一篇白文印的刻法一樣,只是,刻朱文印,是留下文字和印邊,刻去除此以外不需要的部分,與白文印的刻去文字正好相反。還以“印”字為例,寫好印稿上石以后,先把同方向的筆畫的下沿刻去: 如果刀的內(nèi)外角都運用熟練,可以直接不翻轉(zhuǎn)印石,再刻去筆畫上沿,如果不熟悉,那把印石翻轉(zhuǎn)180度再刻: 然后,把印石轉(zhuǎn)90度,再刻去相應的部分: 再轉(zhuǎn)180度,刻,并收拾所有的非筆畫和邊框部分: 其實整個過程跟刻白文印一樣,只是刻去的部分不一樣,因此,我不再實拍圖片給大家。 但跟刻白文印一樣,都要注意筆畫的兩頭和轉(zhuǎn)彎、交叉處,這是體現(xiàn)功夫的要緊處。 刻朱文印通常情況下,鈐蓋出來的朱文會稍粗,因此在刻的時候,下刀要盡量貼著筆畫去刻,這樣粗細適宜。有的教程里說,可以在第一次刻的時候不一次性刻到位,不一下子刻太細,這話是適合初學者的,因為刻完之后的修整和補刀,都留下了余地,但真正的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之后,要盡可能一次刻到位,盡可能不要補刀,當然,也要盡可能地注意印稿中的筆意。 至于是沖刀刻,還是用切刀刻,都可以表現(xiàn)出完美的朱文效果,比如用切刀刻的丁敬的這方“丁敬身印”: 用沖刀的齊白石刻出來的“人長壽”: 當然,絕對用切刀,或者絕對用沖刀的印,基本上不存在,大致都有一種主要刀法,另一種刀法輔助,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刀法組合。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際操作點:當?shù)谝坏稕]有刻到位時,復刀時,一定要跟刻第一刀時一樣,刻,而不是用刀刃去刮擦,刮擦而出的筆畫軟弱無力,刻出來的筆畫才挺秀遒美,萬萬謹記!也就是說,印章上的每一筆畫都是刻出來的,而不是刮擦出來的。 鑒于上面這一條,能一次到位的,一次到位更好!如果不能一次到位,也盡量減少修整的工作量。 基本刀法在白文印里練習純熟之后,在朱文印上同樣適用,兩種不同的印,難易程度近似,都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有的大家認為:朱文更簡單些,因為留下的是印文的字或圖案,每次發(fā)現(xiàn)不如意的時候,還可以進行修整,而白文印刻去的是印文的字或圖案,一旦刻去,再也回不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朱文印更難些,特別是細朱文,不但對石料的要求更高,對刀法的要求也更精準些,再加上要避免刮削重復導致的死板現(xiàn)象,因此,可能需要更細心。 且不管他們誰難誰易,練起來再說。其實,不管朱文印,還是白文印,刻起來都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老李刻堂】之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