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止齋記》, 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頫一生歷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宋滅亡后,歸故鄉(xiāng)閑居。 《止齋記》,紙本,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此篇是行書代表作之一書于至大元年時年55歲(1308年)。通篇字形俊秀飄逸,而筆筆又謹(jǐn)守法度,體現(xiàn)了他極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后學(xué)無法超越。 簡介 《止齋記》系段從周撰文,由趙孟頫書寫。這卷行楷墨跡,縱橫雄逸。卷后雖無題跋,但亦是趙書傳世墨極為珍貴的一卷。雖為八開本,但仍不能原大印出這卷珍跡,只能縮印出版,還請讀者諒解。書中附文,僅供讀者參考。在上海博物館,藏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趙孟頫墨跡。其中有一卷縱達(dá) 止齋記全文如下: 公受事九郡,務(wù)求簡靖。其風(fēng)概嚴(yán)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來宦途不再,歲經(jīng)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間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惟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因顧幕從事段從周曰:子為名其齋。諸君合辭曰:公未也。一笑而罷。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舉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扁(匾)齋可乎?子為我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膏澤天下,豈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其毋愧我。遂不敢復(fù)辭,勉為之說。曰:止之,時義大矣哉,嘗考諸艮乾坤之交,三索而艮。一陽居二陰之上,陽動而上進(jìn)之物,既至于上則止矣。陰者,靜也,上止而下靜,故為艮。艮者,止也。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既曰山,又有安重堅實之意,乃所謂止也。然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如蹇之險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彖曰: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蓋當(dāng)止而止,既不失其時;當(dāng)行而止,又皆得其所,其道安得不光明輝顯哉?由此觀之,止之為義,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yuǎn)引,遯(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yuǎn)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異,夫知進(jìn)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鬃右玻?!為能盡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記。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東平段從周記,吳興趙孟頫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