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姜維的一生,幾乎都被打上了北伐的標簽。對于姜維的軍事領導能力,從諸葛亮的器重就已經可以看出了。或者可以說,在當時已經人才凋零的蜀國,姜維就是最有帶兵能力的將軍。不過《三國演義》說姜維“九伐中原”,錯了三個字,只有“九”字不曾錯。姜維前后一共有九次用兵,但地點都不在中原。 這九次,第一次是在延熙十二年。當時,費祎抑制他,不讓他帶足夠的兵去打,只給他不到一萬人。費祎是一個知守而不知攻的人,并且是失敗主義者。他向姜維說:“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姜維帶這一萬兵去隴西郡,被鄧艾打敗。次年,延熙十三年,費祎讓姜維再去打一次,而所給的兵也是不到一萬。姜維不僅不敢像諸葛亮那樣指向上邽或五丈原(諸葛亮有十萬兵以上),也不敢再到隴西找鄧艾打,而繞到更西面的西平郡(青海西寧一帶),結交了許多羌人領袖。 費祎在延熙十六年死,姜維這才稍能施展,有了三四萬兵。他從延熙十六年干起,一連五年,干了五次,亦即他生平用兵的第三次至第七次。 第三次,在延熙十六年,他圍攻南安城,久攻不下,魏方的雍州刺史陳泰來救,姜維于糧盡之時撤退。 第四次,在廷熙十七年,他攻下了狄道、襄武兩個縣,把狄道縣與臨洮【tao】縣、河關縣三個縣的人民,帶回西蜀(當時,西蜀苦于戶口太少,兵丁太少)。 第五次。在延熙十八年,他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共擊魏方雍州刺史王經,殺了王經的部隊幾萬;于魏方的征西將軍陳泰及安西將軍鄧艾帶了很多的魏軍來救之時,撤退,扎在(甘肅成縣西北的)鐘題。 第六次,在延熙十九年,他由祁山的一路進攻(在秦水西南的)段谷,被鄧艾打得大敗。原因是,胡濟的一支兵,沒有按照預定的日期到達。胡濟是蜀方的“鎮(zhèn)西大將軍”(這一年,姜維剛被升為“大將軍”不久,把“鎮(zhèn)西大將軍”的位置交給了胡濟。戰(zhàn)敗以后,姜維自請?zhí)幏?,降為“行大將軍事?。 第七次,在廷熙二十年,姜維聽到諸葛誕在壽春對司馬昭造**,很興奮,就再集合了幾萬兵,走駱谷的一條路,到了盩厔【chou,zhi】縣南的沈嶺,魏方所造的一條小長城之下。向司馬望挑戰(zhàn)。鄧艾從隴西趕來,幫助司馬望守這個長城。司馬望與鄧艾下了決心堅守。姜維移軍到盩厔之東的芒水,依山為營;司馬望與鄧艾也到東邊來,依渭水為營。任憑姜維如何挑戰(zhàn),司馬望與鄧艾二人總是“大量包涵”、“相應不理”。 姜維與司馬望、鄧艾相持到次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聽到諸葛誕兵敗身亡,這才撤退,把軍隊留在漢中,自己去成都向后主報告。后主恢復了他的“大將軍”之職。 姜維生平最后兩次用兵(亦即第八次與第九次),均為被動。第八次,是在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他向后主建議,殺掉壞宦官黃皓。后主不僅不采納,而且告訴了黃皓,叫黃皓到姜維那里謝罪。姜維不敢留在成都(怕被黃皓暗算),就帶兵去洮水北岸的洮陽,在侯和遇到鄧艾,又被鄧艾打敗。他不敢回成都,留在甘肅西南部的沓中,辦屯墾。 第九次,在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大舉伐蜀,分兵三路:第一路,叫鄧艾帶三萬人把姜維牽制在沓中;第二路,叫諸葛緒帶三萬人打祁山,斷姜維的歸路;第三路,叫鐘會帶十幾萬人翻越秦嶺,進取漢中。 鐘會帶領十幾萬人分別由駱谷、斜谷、子午谷,都翻越了秦嶺,進抵漢中的外圍的兩個城;漢城與樂城。這兩個城,各有五千人把守。鐘會只叫部隊對他們包圍監(jiān)視,而不必忙于破城,只須阻止城內的兵去救漢中。 鐘會在孤立了漢中以后,不費吹灰之力,將它占領。陽平關也被他收買了一個姓蔣名舒的攻下。守關的將領傅僉,力戰(zhàn)而死。 姜維聽到漢中失守,不再和鄧艾死纏,抽兵東下,到了陰平橋頭,騙過諸葛緒,而回到今日的四川,與張翼共守劍閣。 姜維騙過諸葛緒,真可說得上只是“略施小計”而已。姜維先繞到陰平橋頭的北邊,諸葛緒就走到北邊來堵截;姜維又很迅速地來到陰平,走過了橋。 張翼原本是與傅僉守陽平關的。關破了以后,張翼帶了殘部向南走,遇到姜維的兵,會合在一起,共守劍閣,抵擋鐘會的大軍。 姜維也許犯了一個錯誤:他不應該不解決諸葛緒,留兵守住陰平。然而他是值得原諒的。第一,他急于到四川去抵擋鐘會;第二,他以為追他的鄧艾,會過了陰平繼續(xù)追他。不曾料到鄧艾竟然由陰平直接翻山,穿過七百里的無人之境,經江油縣到達涪縣(綿陽)。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陽抵擋鄧艾不住,退往綿竹。鄧艾追到綿竹,諸葛瞻戰(zhàn)死。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