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古樹、古屋……在力洋孔村村口駐足仰望,一景一物足以勾起到訪者濃郁的人文情懷。村口的瀝水溪歡騰而過,溪流碰到碎石不時發(fā)出回響,悄悄生長的石壁青苔在靜靜守望……古樸自然的鄉(xiāng)村生活,四處可見的孔子名言名句,氛圍濃厚的孔子文化,讓人想要一探究竟。 隆重的祭孔大典 參與祭孔儀式的孔氏后裔有500多人,他們有些是浙江孔氏后裔各個集聚地的南宗代表,部分是全國其他省市和海外的孔氏后裔的代表,還有一些國學(xué)專家與學(xué)者等??资虾笕朔浅W⒅赝嫱诘膫鹘y(tǒng),一般祭孔大典外孔和唯孔都無需出席。祭孔大典位列祖先朝拜的均為孔子的直系后裔,不是一般的與孔子同為孔氏,非出一支者不能一同參拜。 到場的孔氏宗親有序排列在仰高門(大成廟正門)外。參加公祭儀式的孔氏宗親和社會各界代表需要著漢服,主祭和兩位陪祭則穿絳紅色的禮服,其余人穿的是黑色的禮服。公祭采用的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的祭祀流程,采用三獻禮、九鞠躬制。 儀式開始時,擊鼓撞鐘,鐘鼓齊鳴,參加典禮的代表在主祭者帶領(lǐng)下先到春泥廣場的孔子石像敬獻圣水、圣土,而后回到廟前鳴贊依次唱“入廟行禮”、“啟戶”、“行掃除”等,于是大開正大門仰高門,眾人魚貫而入,入廟參加祭典。在入廟前,有老人先拿著掃帚在廟里作打掃狀,此即“行掃除”也。 其后,執(zhí)事者各司其事,“迎神”,髦生(旗手)舉髦(旗),樂奏昭平之章,等開場舞演畢,然后“灌鬯”(香酒灑地)、“往迎”、“神降”、“分班”、“恭神”、“九鞠躬”。然后“奠帛”,行初獻禮。起樂后,力洋小學(xué)的小學(xué)生們上臺齊誦《論語》。其后,致祭者浴手后,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爵者捧爵,到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上香,獻帛,進爵,獻爵。三鞠躬后,行亞獻禮,樂奏秩平之章,髦生(旗手)舉髦(旗)。然后,為前來觀禮的寧波四中的學(xué)生們分批加冠授成人禮。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維我中華,東亞之光,炎黃世胄,鴻圖大同……中華弟子,天倫圓夢。進學(xué)受教,儒道為重。遵古禮行,儀節(jié)典范。詩書儀禮,實踐于茲……”長者宣讀古今結(jié)合的加冠祝詞,隨后,學(xué)生們宣讀誓詞,長者們作為加冠禮儀師,為他們一一頒發(fā)榮譽證書,上邊寫著“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來者居上,勉之哉!”的祝福語。 緊接著是終獻環(huán)節(jié),樂奏敘平之章,“徹饌”(撤走祭品),樂奏懿平之章,人們將牛頭、全豬、全羊等祭品一一從供桌上撤下。最后是“送神”環(huán)節(jié),樂奏德平之章,整個儀式差不多要持續(xù)3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村里其他各姓的人也發(fā)動起來幫忙,一起參與到紀念孔子活動中去。 “希望通過祭祀孔子的儀式,喚起更多年輕人追尋中華文化之根、國學(xué)之根、禮儀之源?!绷ρ罂状宕妩h支部書記孔令柯(孔子第76代傳人)告訴記者,通過祭祀儀式鼓勵他們進一步了解歷史、尊重傳統(tǒng)、崇尚國學(xué)、尊尚禮儀。也希望通過挖掘孔子文化底蘊,把力洋孔村打造成文化旅游村。 孔子像后邊,還有一座竹子搭的講堂,人們可以在里面席地而坐,聽老師講解儒家經(jīng)典。村里的幾排老房子,收拾得較為別致,屋前屋邊,種花種果,山村風(fēng)情依舊,而村里還有小別墅型民居,展現(xiàn)出小村的富足。村里還有兩株古樹名木,都是楓香,其中一株在孔氏祖墳邊上,有600年歷史,另一株有450年左右歷史,兩株古樹無言地述說著山村的故事。 力洋孔村尊孔、敬孔、祭孔的緣由,與其村落發(fā)展歷史密不可分。 村落的起源 被奉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的孔子,不僅僅是他和他的思想被人矚目,他的后人也為世人所推崇。學(xué)界一般將有關(guān)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根據(jù)南北方向,稱山東曲阜為北孔,浙江衢州統(tǒng)稱南孔。在寧??h力洋孔村,也聚居著一支孔圣人的后裔。這里絕大多數(shù)的村民都姓孔,村莊竹木蔥郁,溪水潺潺,村民們依舊過著“日出云中雞犬喧”的田園生活。 力洋孔村,顧名思義,孔氏一族是村中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全村近490人,85%是孔家人。據(jù)記載,力洋孔村村民的先祖是孔子嫡系第55代子孫,至今已有600余年。據(jù)《孔氏家譜》記載,五代后晉天福年間(公元940年前后),福建閩王稱帝。孔子第45代子孫孔延集與兄弟為避戰(zhàn)亂,從福建莆田遷出,避居今溫嶺市城南鎮(zhèn)江綰,成為溫嶺孔子后裔其中一支系的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孔延集的后代孔克徵(孔子第55代孫)任臺州司戶參軍。其子孔希道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遷至寧海東倉中堡村,做了當(dāng)?shù)厝~姓人家的上門女婿。 希道的兒子孔天麒遷居力洋孔村定居,在力洋孔村的中央道地向周圍拓展開來。力洋孔村(原為瀝洋,后來簡寫為力洋)原本是茶山腳下瀝水上游的一塊濕地,荒無人煙。自從孔子第57代孫孔天麒選擇此地建立家園以后,力洋孔村就開始漸成規(guī)模,發(fā)展開來。 據(jù)說孔天麒初到力洋,看中了一塊叢林稠密,柴草茂盛山地。于是在那里砍柴度日。每日清晨,他便帶著裝有飯團的行囊去山里砍柴,每次砍柴休息的時候吃的飯團都已經(jīng)涼掉了。直到有一次在“中央道地”這個地方,他把鹽巴飯團用布包裹好,掛在樹枝上。等到日落西山,他砍好柴,便取下飯團準備進食后趕路回家。照常來講,飯團肯定涼透了。但孔天麒打開布包時飯團竟還冒著熱氣,他很吃驚。來了多次,次次如此。他認為此地一定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于是舉家遷移到這里。如今的中央道地,已經(jīng)被當(dāng)?shù)氐目资虾笠衢_辟為孔子文化廣場。廣場周邊有魚池、假山,還有一個供孩童讀書的毛竹屋,有山,有水,有云,有書卷氣徐徐而來,構(gòu)成一幅悠然淡雅的山水畫。 傳儒道匪不欺 力洋孔作為孔子后裔的聚集地,儒家傳統(tǒng)文化支脈,為外村所推崇,一般的盜匪山賊都不敢輕易造次。至今民間還口耳相傳著一些歷史小故事。 瀝洋,顧名思義古代幾乎遍地是水,似汪洋。交通不便,發(fā)展落后。匪盜較多。而力洋孔村正處于路路、路山連接的必經(jīng)之地。匪盜在外村,燒殺搶掠,胡作非為。但是有時奔赴山地經(jīng)過力洋孔村時,需要借道孔村。他們通常提前幾天找人寫書信請示孔氏族長。大意:吾輩敬汝祖孔丘,重仁義之道。亦敬汝為孔族后裔……鄙人此去前山,奈何道路尚阻,且無它途可尋。欲假村道一用,可否?大概意思是先夸贊孔村一番,然后引入正題,我想要借你們的村路走一走,行不行?相比外村的殘暴蠻橫之舉,這樣的文書往來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族長一般也選擇息事寧人,保全村民,借他們村路一用,又何妨。此類小故事在民國時期就已存在,而且為百姓所津津樂道,即便是現(xiàn)在力洋孔村的村民也都以孔子后裔聚居地引以為榮,同時也受到周邊村落的尊敬與推崇。 恪守孔氏祖訓(xùn) 力洋孔村村黨支部書記孔令柯介紹,力洋孔村有一條不成文的祖訓(xùn),凡是該村的村民不能隨便去村東邊的山上砍伐木材,只有孔氏家廟需要的木材才能從此山砍伐,違者重罰。因祖先發(fā)現(xiàn)這是聚財斂寶的風(fēng)水山,輕易動不得,于是老祖宗定下此規(guī)矩?,F(xiàn)在進入力洋孔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村東面有一座金字山,形狀似金字塔,就是傳說中的風(fēng)水寶地,得益于祖先的規(guī)矩,這也是村里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讓來訪者大飽眼福。 一條從茶山順流而下的桃花溪緊挨著金字山流過,匯入水庫。溪兩旁滿是箭竹、灌木,掩映著溪流,得天獨厚。四處墻壁上題著孔子的名言名句,村落里處處散發(fā)著儒家文化的氣息。 沿著大路直走,發(fā)現(xiàn)一口古井,外方內(nèi)圓,井口直徑1.5米,深5米,建于明朝中葉,距今500多年。“別看這口古井如今長滿青苔,井水干涸,以前可是全村人飲用水的來源。這口井叫‘洗珠古井’,名字源于一個神話傳說?!笨琢羁抡f,村里曾飛來一條龍,盤踞在茶山腳下。有一天,龍把身子探進井里,洗滌眼珠子,洗完后竟不知所終,這口井因此被命名為“洗珠古井”。村里的老人說,井水酷暑冰涼,用井水擦拭過的席子,躺上去跟冰塊一樣涼爽;到了寒冬,井水便透出暖氣,舊時村人釀酒,必取用此井水,說是窖藏十年,酒質(zhì)不變。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人楊逢春題有《洗珠古井》一詩:“古井由來號洗珠,于今路畔得稱奇。若非昔日飛龍過,安得人間留此輝?!?/span> 孔令柯說,由于力洋孔村地處山坳,交通不方便,大多數(shù)年輕人以前選擇出門打工,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可隨著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推進以及寧海美麗縣城的打造,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返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為家鄉(xiāng)的建設(shè)添磚加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力洋孔村的發(fā)展會更加繁榮。 文字:李品鋒 王勁 顏燕燕 編輯:葛家彤 |
|
來自: nhql > 《政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