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雅與真善美”,其實是個美學(xué)的概念,而美學(xué)是哲學(xué)的一部分。 人生來就有三種尚美的需求——求富、求貴、求雅。富是知足,貴是自尊,雅是品味。三者之中,雅最難,一代可以富,三代才出貴,雅呢?那是氣質(zhì)天成的結(jié)果。 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小雅靠藝術(shù),大雅靠信仰。 “雅”經(jīng)常與儒字合用,成儒雅;與文合用,成文雅,但從來不說佛雅、道雅。難道佛不雅、道不雅嗎?為什么不說佛雅、道雅,非說儒雅呢?因為儒家有禮樂教化啊,這是達(dá)到雅的最佳、最直接的捷徑。 佛道兩家的雅,常人接近不了,必先經(jīng)過儒家禮樂的熏陶、六藝的習(xí)練,才有可能文雅起來。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是實現(xiàn)儒雅的捷徑;儒是通向雅的最方便的法門,所以一定是儒雅,而非佛雅和道雅。 富貴雅之中,富最容易實現(xiàn),而貴和雅又最接近。由富入貴難,是一個大轉(zhuǎn)身;由雅入貴相對就容易多了。我們今天就先說說“富”這個字。 “富”是個形聲兼會意字,沒有甲骨文字形,金文和小篆同體,都是從宀(讀免,寶蓋頭),表示深房大屋;從畐(讀偪),一個大肚子窄口的酒壇子。上古時代,家中有藏酒者殷實富足,與今天富人家里的客廳必要有個酒柜是一樣道理。 《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備指百物齊備,厚指財貨豐厚,很好理解。什么叫從“畐”呢?《說文》訓(xùn)“畐,滿也”。這個滿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有一種陶土制做的攢錢罐,叫“撲滿”。硬幣從罐口投進(jìn)去,但只能進(jìn)不能出,須待里面的硬幣裝滿了,然后把陶罐敲破,錢才能出來,于是造出了這個會意字——富。 “富”的反義詞是“貧”,不是窮?!墩f文》里說:“貧,財分,少也。從貝分”。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稱為貨貝、寶貝。貝幣到秦代已被廢除,但在邊遠(yuǎn)地區(qū)仍有使用。所以古人造字,凡涉及金錢的皆從貝,例如:資財、買賣、貢賞、貪賊等。 分貝為貧,財物當(dāng)然是愈分愈少,資財少了,家就貧了。古代的大家族,幾代人同吃同住,不分家,也是怕越分越弱的一種心理。 古人聚集財富,目的很簡單——為了生存,為了度荒,為了應(yīng)對意外。現(xiàn)代人聚集財富又為了什么呢?窮人活著還有個要變成富人的動力和目標(biāo),那富人活著又為了什么呢?我們崇尚科技,因為科技能產(chǎn)生財富,我們崇尚信息,因為信息能使財富擴(kuò)散與流動,從而增加財富。于是乎,我們建立了單一價值觀——一切為了財富,把生命的意義完全捆綁在金錢上。 人為什么覺得貧呢?大多因為貪。我們看這個貪字。上面是今,它的甲骨文字形很像英文字母A,是個古代捕獵的夾子,把樹樁子劈開個裂縫,用斷棍撐開,在中間掛餌設(shè)機(jī),這是后世捕獸夾的鼻祖。做動詞用就是擒。上擒下貝,以財富做誘餌設(shè)夾,擒拿更大的財富,這就是貪。貪的結(jié)果如何呢——貧。仔細(xì)盯著這兩個字看一分鐘,然后再問你,哪個字是貧,哪個字是貪,還能分得清楚嗎? 八刀分貝為“貧”,四面八方來分你已有的財富,能不貧嗎?貪的是眼前的利益(今解為眼前),被瓜分的是你已有的財富。貪官走錯了一步,不但所貪的東西要賠進(jìn)去,連自己的命都有賠進(jìn)去,貧和貪只差一步哇!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什么是富?知足者富,不知足,永遠(yuǎn)生活在苦海里。 現(xiàn)在最流行財神法,供養(yǎng)什么黃財神、紅財神、八馬財神。你不好好修福、積福,財神從哪里給你弄財去?。克偛荒転榱四銚屻y行去吧,天道也不允許啊。這種不勞而獲的幻象自古就有,近年,在四川發(fā)現(xiàn)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有一種無底的盆,叫做“聚寶盆”,其上雕有“搖錢樹”的圖案——有人持竿打樹上的錢,有人撿拾落下的錢。 可見,財富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生產(chǎn),而且取決于需求,而需求又與人們的觀念有關(guān),從而形成商品,促進(jìn)了商業(yè)活動和虛擬經(jīng)濟(jì)。有時候財富確實來之不易,有時候財富又似乎會從天而降,結(jié)果是投機(jī)的人越來越多,干實業(yè)的人越來越少。古代所以抑制商業(yè)活動,原因即在此。 富的反義詞是貧,窮的反義詞呢?是達(dá)(通達(dá))。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是沒有路走,所謂窮途末路,找不到方向。 “窮”字的小篆體,從穴,躬聲。躬身屈居于穴下,境況窘困。窮字的古寫是“”,指穴居的土屋高不過身,一直腰就碰頭了,故此做“盡頭、極點”解,《說文》訓(xùn)“窮,極也?!苯裉臁案F極”二字連用了,窮的本義反而難解了。 “富足”是個相對概念,只有與貧乏相對才有意義。如果我根本不覺得貧乏,富對我還有意義嗎? 老子說:“知足者富”。劉豐老師說“知足”有三種境界: 1、 知不足。覺得自己貧乏,生命能量不足,需要不停地從外界攝取補充,像吃飯一樣,一天三頓,可總也填不滿這個無底洞。 2、 知己足。自己的需求夠了,已經(jīng)滿足了,不必再攝取了。這是普通人理解的知足。 3、知本自具足。宇宙是個全息的能量共同體,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人的生命體也是個開放的自平衡系統(tǒng),“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本無貧富之分。之所以我感覺匱乏,是因為有個東西障礙了這個系統(tǒng)的自平衡,才出現(xiàn)了能量不均衡的狀態(tài)。那么,我就應(yīng)該內(nèi)求,找到這個障礙,顛覆它,讓生命體恢復(fù)自平衡的狀態(tài)。 每個生命體都是本自具足的全息能量態(tài),我們每個人都是富足的,只是我們向外看、向外求的時間太久了,以至于本自具足的財富沒有被激活。不知道這個解釋,您是否認(rèn)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