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幾乎讀過博士的都會和我哭訴讀博有多么痛苦,在剛畢業(yè)的前幾年,也依然是訴苦居多,再時間久一些的,會換個說話。那么博士求學過程,是不是一定要經(jīng)歷痛苦呢?我們來看看彭思龍老師的觀點。 帶了十幾年的博士生,也畢業(yè)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個迷惑未解,就是這些學生大多數(shù)不愿意吃苦,都覺得老師沒有給他們帶上輕松的路。他們巴不得老師給個題目,再給幾個想法,很快地寫幾篇高等級的論文,順利的畢業(yè)?,F(xiàn)實中確實有些學生就這么畢業(yè)的,畢業(yè)成績看起來很亮麗,但是當他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個拿著博士學位卻沒有進入科研殿堂的人。 就我個人的經(jīng)歷,從歷史上也得到無數(shù)次證明,一個完美的博士求學過程必須是夾雜著痛苦的過程,不能是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在中國,這個痛苦的過程變得尤其必須。如下幾個理由可以參考。 現(xiàn)在社會是個快速的社會,信息極大豐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沖擊而變得躁動不安,很少有人能夠靜心下來做科研。不像物質(zhì)貧乏時代,人無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種樂趣。人每天都可能會被各種信息吸引,很少能夠?qū)W⒌乃伎家粋€問題。精力被分散了。這種分散的狀態(tài)對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 真正有挑戰(zhàn)的課題絕對是對人類思維和精力的一種挑戰(zhàn),我們作為普通的科研人,天賦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夠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而當精力投入一件事達到極限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續(xù)時間久了,就很難受,這就表現(xiàn)為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痛苦。盡管當時感覺不舒服,但是這個過程似乎不能回避。 講一個我個人的經(jīng)歷,博士期間,有一次導師在下午提了一個問題,快要吃晚飯的時候?qū)ξ艺f,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這個問題?;卮疬@個問題需要用到我還不熟悉的知識,于是趕快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英文專著,看了一個通宵,在早上7點多鐘的時候,我就明白那個問題是怎么解答。當時我很抱怨,但是后來也明白了,這就是自我挑戰(zhàn)的過程。那本書至今只通讀過那一夜。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的人,至少在某一個小點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給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個就是必須在知識的深度上有所超越。我們學習的時候,大多數(shù)滿足于考試和記憶,但是對于知識的深度應用是很不充分的。當我們?yōu)榱私鉀Q一個問題而搜腸刮肚,冥思苦想,這都是在不斷深化曾經(jīng)學過的知識的不斷提煉和加工,最終得到有意義的組合,可能才能解決一個有挑戰(zhàn)的問題。 我們在研究生以前的學習往往是不夠深入的,經(jīng)過課題檢驗之后的知識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識??墒菍τ谠?jīng)學習的知識深度思考應用的過程并不是輕松的,這需要我們改變我們對于知識的認識層次,改變知識的排列順序。這種與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讓我們不習慣,不舒服,時間久了就是痛苦。但是不經(jīng)過重排和整理,并進行深度加工的知識其實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學習過很多知識,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對,我們也曾經(jīng)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體的科研中發(fā)現(xiàn),那些理解很淺。在挑戰(zhàn)性課題面前,我們只能不斷的改變對既有知識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和認識,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領(lǐng)悟。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知識只是存放在我們的大腦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覺到原來如此。這種原來如此的領(lǐng)悟比課題的成功還要重要,因為這種領(lǐng)悟才能讓我們的知識活起來,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務。這種收獲將是終生有意義。但是這種強迫自己離開已有的理解位置,換一個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時候甚至是懷疑,在心理感覺上也是不適應的,不適應時間長了就是一種痛苦。但是這種痛苦似乎也是必須的。 做科研沒有一條康莊大道,也沒有完全可復制的成功之路,每一個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無數(shù)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窮盡各種智慧,最終得到光明的到來。這種黑暗中摸索的狀態(tài)是人所不適應的,因為人只適應在光明中行走。 沒有方向感,沒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確定性,這種面對種種不確定的心理狀態(tài)無疑問是難受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勝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規(guī)律,黑暗已經(jīng)在眼前,光明必然不會久遠,只要堅持,只有不斷的走下去,必然會有光明。這種痛苦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懼感造成的,也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不經(jīng)歷風雨,就沒有彩虹。不經(jīng)歷黑暗,就不能期待到來的是光明。 在之前的學習階段,我們習慣于被老師和家長認可,這種認可長時間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導師、學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輕人,統(tǒng)統(tǒng)一切的差別都消失了,只有一個一個的靈魂在戰(zhàn)斗。 科研的過程是個絕對平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一個都必須獨立自主,都必須自我挑戰(zhàn),最終自我承認。沒有自我承認,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沒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從被認可到自我認可并不是個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艱難的去除拐杖的過程,少了心理的支撐,人是很難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懼的。這就是痛苦的另一個原因。但是這種痛苦也是必須的。 總的來說,讀博士是中國學生進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數(shù)天才除外),經(jīng)過讀博士,不斷地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深化知識運用的能力,學會全力以赴,學會在黑暗中摸索,最終學會獨立,尤其是精神的獨立。這些收獲都不能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必然伴隨著痛苦、彷徨甚至恐懼,只有戰(zhàn)勝了這些心理上的不適應,乃至挑戰(zhàn)身體的極限,才能夠到達彼岸。 如果想輕松愉快,那就不要讀博士,讀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準備,有了這些心理準備,也許就能少一點抱怨,加快一點速度,更快一點成長,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以上只是部分人的觀點,那么你怎么看呢? 作者:科學網(wǎng)站友@彭思龍,經(jīng)其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