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家規(guī)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張“蒙以養(yǎng)正”,把勤讀書、早立志、學做人、做好人作為家規(guī)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長年在西南邊疆為官、征戰(zhàn),家書成為王陽明開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徑,現(xiàn)存《王陽明全集》收錄了大量王陽明對兄弟、子女以及晚輩們的書信,字里行間,融入了他對整個家族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其中《示憲兒》被稱為王陽明家規(guī)“三字經(jīng)”的經(jīng)典之作,整篇家書,歌謠體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梢哉f,《示憲兒》三字詩既是亙古不滅的教育法門,也是另一個角度的陽明心學。 《示憲兒》原文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 學謙恭,循禮儀;節(jié)飲食,戒游戲; 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 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 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一、勤讀書,要孝悌 王陽明家訓的第一條就是“勤讀書”。 王陽明曾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在一般人眼中,讀書是人獲取知識的最關鍵途徑。但在王陽明看來,我們心中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所以讀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只是驗證、呼喚我們良知所已有的知識。 由此可知,王陽明讓人勤讀書,和其他“要你勤讀書”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讀什么書。讀書要讀圣賢經(jīng)典,一次在與徐愛的對答中,王陽明曾對“勤讀書”開出書單:它必須是原汁原味的經(jīng)典,也就是當時流行于世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書的內(nèi)容都是激發(fā)人內(nèi)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充盈著滿滿的正能量。 知道讀什么書,只是選對了路,如何把路走對,還需要功夫。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卻記不住,如何是好?”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么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可見王陽明要人勤讀書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家心體,自得于心,以其心學語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所以,套用孟子的話就是,萬書(物)皆備于我——天地之間的一切書籍,都是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而孝悌,《論語》中稱“其為人之本與”。王陽明一上來就說了人生的兩件大事,孝悌和讀書。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讀書則是發(fā)明本心,修身而成為圣賢的途徑。 二、學謙恭,循禮儀 學謙恭,“謙”,就是謙下。《易經(jīng)》謙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著內(nèi)心高聳如山,外表卻謙和如平地,鋒芒不露,謙虛謹慎。王陽明對《易經(jīng)》了如指掌,當然知道謙的力量,所以他告訴家人和弟子們,要謙恭。王陽明認為,人皆有良知,只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既然大家都是圣人,都處于同一層面,任何人就沒有資格輕視別人,所以,“謙”是我們良知的命令,也是我們對待天地萬物基本的、正確的態(tài)度。 王陽明說“器虛則受,實則不受,物之恒也”,謙虛就是要把自己當成空的器皿,而不是實在的一塊鐵墩子。做人要謙虛,不能“太滿”,“太滿”不但裝不進東西而且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王陽明教家人遵循的禮法,必須是和我們內(nèi)心相應的,首先是我們內(nèi)心認可的外在禮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偽禮法都應該被輕視,甚至是鄙視。王陽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內(nèi)心認可的禮法外,還要家人遵循道義。什么是道義?王陽明的解釋是:“心得其宜為義,致良知則心得其義也?!币馑际牵陌簿褪橇x,而讓人心安的辦法則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第一,聽命于良知。第二,集義。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義。第三,量知而行?!胺仓\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最后第四點,極符合“義”的內(nèi)涵:“當棄富貴即棄富貴,只是致良知;當從父兄之命即從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間權量輕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边@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循禮義。 三、節(jié)飲食,戒游戲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于身外覓神仙?!边@是王陽明的《養(yǎng)生歌》,通俗易懂,意義卻極為深遠。依王陽明之見,養(yǎng)生要由修身來體現(xiàn),它貫穿于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 王陽明告訴家人要“節(jié)飲食”,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餓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證我們身體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這個“力”是經(jīng)濟基礎。餓了吃飯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經(jīng)濟基礎的大魚大肉,這就是人欲。其次,飲食不可斷,不能用外力阻止人的身體需求,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最后,你要把食物徹底消化吸收,否則不如不吃。 王陽明所謂的“戒游戲”,不是徹底和那些游戲斷絕往來,而是要以道與志向貫穿游戲?!半m小道必有可觀,”王陽明說,“如虛無、權謀、術數(shù)、技能之學,非不可超脫世情。若能于本體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國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p> 四、毋說謊,毋貪利 王陽明訓導家人“毋說謊”,因為說謊意味著欺騙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說“是”,你偏說“非”,良知說“非”,你偏說“是”。長此以往,形成慣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個虛偽的人。不但別人鄙視你,縱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對,也會受到良知的譴責。如此,有何修身養(yǎng)性可談?所以,王陽明講“毋說謊”,只要人依良知而行,要誠意。陽明心學認為,良知無善無惡,但良知所發(fā)出的“意”卻有善惡,這個“意”就是念頭,我們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們的念頭,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無時無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所以“毋說謊”,只是個具體要求,王陽明希望家人后輩真正做到的是“誠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王陽明告誡家人毋貪利,并不是說任何追求利的行為都是錯誤的,而是主張在追求利的過程中,讓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貪利”其實是讓人省察克治,最終把貪利的念頭清除出心。 五、毋任情,毋斗氣 人的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老天給我們這種感情時,不是讓我們來揮霍、放縱它的。流露情感時要適度、適可而止。如果無法做到適度和適可而止,那就是任情。人如果不能控制過度的情緒,就最終會成為情緒的奴隸,為其所驅使。凡是得意時就喜不自禁,失意時就怒氣沖天,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何曾自己做主?牛馬被人用繩子穿過鼻孔,人拉著,要走就得走,要止就得止。當泛濫的情緒主宰你之后,你根本關注不了當下,分不清對錯的念頭。 《增廣賢文》中說:“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這正是告誡我們?nèi)吻轫缘奈:ΑW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感情,合理地表露情緒,這樣才能提升人生的質(zhì)量和敏銳度。 在人生中,很難做到不斗氣。有人問王陽明,人若忿懥(生氣)了該怎么辦?王陽明回答:“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憤懣,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憤懣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p>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生氣這東西,人人都會有,但你不能過。你生氣的時候,其實就是把外來的東西強行納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較勁(斗氣),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那么,如何應對生氣呢?王陽明的辦法很有點阿Q精神:當自己為某事生氣時,你就把某事當成是別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頓,你就把它當成是別人被揍了一頓。這樣一來,你雖很怒,怒氣卻未能讓你失去控制,時間一久,你也就恢復平靜了?;謴推届o,就是天理。這也就是毋斗氣。 轉自|“大道知行”(微信ID:dadapzhixing) |
|
來自: 老劉tdrhg > 《四十六、家訓/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