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炎熱,以至于都沒什么心思做事情了,搖著扇子對窗發(fā)呆。索性今天就來聊聊扇子好了。 扇子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代別稱“搖風(fēng)”、“涼友”。 《爾雅》里有'以葦曰扇。'這可能是扇子最初的材質(zhì)。人們將葦草編織纏繞,密密的以扇柄為依托,扇骨為中心,十字成結(jié),編成手掌的形狀,動搖上下,徐徐生風(fēng)。 這種最初的扇子,可以像手掌,也可以如團(tuán)葉,如圓荷,不比后來的折扇,可以折起來束成一束;也不比女士專用的'絹扇',雪白的扇面上繪幾點桃花,可成美人遮面之景。 到隋唐時期,羽扇和紈扇方逐漸流向民間,宋以后,折扇才變得盛興。最早的關(guān)于折扇的史料見于宋代的壁畫、造像石和漆盒上。 折扇折后輕巧,展后舒雅,材料之外,扇面又大有可為,舞文弄墨的功夫全可施展。 傳到中國之后得到極大的發(fā)揚,書畫名家和扇骨工匠將扇子制作發(fā)揚到了一種很極致的狀態(tài),從大小、工藝、材質(zhì)上都非??季?。 一把扇子從扇骨到扇面可能涉及有十幾種工藝,基本上能用于器物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都可以在扇骨上體現(xiàn)。 扇骨,即折扇拆掉扇面之后的部分。 從折扇的制作工藝和形態(tài)上,可以將其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又可以細(xì)分為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浙江、四川等諸多地方派別。 南方氣候濕潤,利于竹類植物的生長,并且由于竹子的纖維長、韌性好、容易取材,因此南方使用竹子制作折扇的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 竹刻扇骨,也稱扇骨竹刻。 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雕刻藝術(shù)品,大約起源于明朝時期的江南地區(qū),分為金陵派和嘉定派。是在折扇的竹質(zhì)扇骨上,用各種雕刻手法進(jìn)行的工藝制作,扇骨的雕刻主要集中在玉竹上,在扇骨的裝飾中,用盡了不同門類的雕刻工藝。 扇骨是以檔來劃分的。一般分為九檔、十一檔、十二檔、十三檔、十四檔、十六檔、十八檔、二十檔、二十二檔、二十四檔、三十檔乃至四十檔不等。 九檔、十一檔扇均為日式扇(講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貴材質(zhì)制骨),在清末民國年間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睞。 十二、十三、十四檔扇骨較少見。它們流行于明末清初。十八檔扇則是在1949年以后才流行起來。 竹子韌性很好,收縮性適中,意象清靜、素雅,與中國文人貼合最為緊密,所以成為文人扇的最多選材。 書畫圈里自古有'一把扇子三尺畫'之說。 意思是說,與扇子相同大小平尺的畫,畫如果賣一塊大洋,扇面就要三塊大洋。'可能是因為扇子在方寸間的表現(xiàn)更為精致、復(fù)雜、完善。 扇子發(fā)展到這個階段,絕對可以說是扇文化了。 評論功能已經(jīng)開通, 歡迎藏友們在最下方寫評論哦! 完 古玩鑫 文化 | 收藏 | 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