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當我們欣賞之余,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lǐng)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fā)思古之幽情,眷戀鄉(xiāng)土之情思。
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 井邑白云間,巖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方閑。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guān)。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 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guī)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對于子城的優(yōu)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
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 雨勻菊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xiàn)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只堪圖畫不堪行”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回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 輕帆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后,在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后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 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 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 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 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 在這首詩中將臺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在現(xiàn)在臺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只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后。這具有史料價值。
謝泌(950-1012年),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風物詩: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敕齒冰。 這首詩反映出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guī)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俺抢锶角Т厮?,夜間七塔萬枝燈”是當時福州城內(nèi)的一大奇觀。據(jù)載,王審知先后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并沒有夸張,“七塔”也是事實。這七塔除了現(xiàn)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舊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賜進士出身,官歷司農(nóng)卿,居此而得名。宋真宗趙恒皇帝賜詩《賜蔡伯唏》贊揚伯唏,鼓勵他努力上進。 七閩山水多靈秀,四歲奇童出盛時。 家世應傳清白訓,嬰兒自有老成姿。 才當學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 更勵孜孜圖進益,青云萬里有前期。 在這首詩中不但贊揚蔡伯唏,更贊美了蔡的家鄉(xiāng)。首句“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靈,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呂祖謙(1137-1187年),宋隆興進士,他與朱熹、張拭合稱“東南三賢”,他的《登郡城》雖名為登郡城,實寫宋時福州學風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頭巷尾讀書聲。 郡城指福州,因晉為郡冶?!扒囫啤弊x書人衣飾,指莘莘學子。福州被譽為“海濱鄒魯”,唐開元年間就設有“麗正書院”,五代設“招賢院”、四門學,詩教益昌,文化水平可與京都長安媲美,宋代文化更發(fā)達,當時福州府舉進士者達2247人,書院、試院應運而生,淳熙年間,應試舉土多達2萬人,因此“路逄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就不足為奇了。
福州溫泉,相傳晉太康年間就己發(fā)現(xiàn)。宋有“內(nèi)湯”地名。福州知州程師孟(1015-1092年)有《福州溫泉》一詩: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見蓮花見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lián)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quán)者親賢臣,遠小人。
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更是把閩古都描繪得如人間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圖畫: 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元代詩人雅琥,登南臺大廟山鈞龍臺《題詠登鈞龍臺》是一首懷古之作: 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 江流禹劃縱橫外,山人秦封蒼莽中。 逐鹿兵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鈞臺空。 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 詩中概述了福州歷史沿革,從“禹劃”到“秦封”,直至漢代冊封閩越王,而今人去臺空,究竟“何處繁華是故宮”呢?提出發(fā)人思索嚴峻的課題。
趙文昌,山東長清人。出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詩人雖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詩,對福州地區(qū)的氣候農(nóng)作了解得十分透徹。 城繞青山市繞河,市聲南北際山河。 云來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兩熟禾。 東郭農(nóng)人極豐年,西皋老子亦婆婆。 肩輿到處皆名利,時與高人醉踏歌。 “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區(qū),夏天午后多下雷陣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連下三晡才停止?!皟墒旌獭闭f的是福州多種雙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憶福州建城歷史: 七閩山水多奇勝,秦漢封疆古來盛。 無諸建國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 無諸為越王勾踐的后裔,越國解體后,無諸移居閩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為閩越王。秦統(tǒng)一后,降為君長。楚漢分爭天下,無諸出兵輔佐漢王打敗項羽有功,復立他為閩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號“冶城”,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無諸堪稱建國英雄。
謝肇制(1556-1616年),長樂人。明萬歷人,官工部待中,他《八聲甘州.登閩城樓懷古》一詞,從“望釣龍臺”,到“憶無諸開土”,感慨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舊,讓人們追溯無諸開疆建城的史事。全詞充滿滄桑之嘆: 倚危欄,萬里卷西風,一片雁南飛。 望釣龍臺上,江空金鎖,露冷苔磯。 目斷帆檣無數(shù),來往送斜暉。 年世須更換,斗轉(zhuǎn)星移。 卻憶無諸開土,更黃龍白馬,況香城宮闕,綺閣與朱扉。 只留得,江山依舊,聽閑人,把酒醉題詩。 任茫茫,今來古往,何必沾衣。
龍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間人,官至中丞。他應邀入福州講學,寫有《三山即事》一詩: 蒼煙巷陌青榕老,白露園林紫蔗甜。 百貨隨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戶垂簾。 詩中勾畫出當時福州的古榕、巷陌、園林風貌,以及物產(chǎn)豐富、商貿(mào)發(fā)達、社會安康的景象。特別是“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沾酒戶垂簾”,反映當時福州已成為繁榮的港口城市。 福州很早以來是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集散地之一。宋朝福州已有開往海外的航線,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福州港進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譜》說:“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梢姾M馔ㄉ讨畯V。到了明代對外貿(mào)易進入鼎盛時期。明代初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對促進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榮福州地區(qū)的工商業(yè)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成化十年,市舶司從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為對外貿(mào)易港,并成為中國政府與琉球(日本)往來惟一港口。
明代嘉靖八年進士、布政司參議林恕的《平遠臺》一詩也反映出當年福州港口萬國通航的繁榮景象: 原是蓬萊頂上峰,六鱉移向粵城東。 天連螺渚風濤壯,月照龍江島嶼空。 萬國舟航通禹貢,九仙樓閣倚空同。 憑欄縱目孤鴻外,遙見扶桑海日紅。 詩人站在于山平遠臺,憑欄遠眺臺江白龍江,海面“萬國舟航通禹貢”、遙見扶桑(日本)海日紅景象,感慨萬千。
清康熙年間,福州人,內(nèi)閣學士謝道承的《南臺竹枝詞》也多少反映當時福州對南洋(詩中暹羅今泰國)貿(mào)易發(fā)達、商業(yè)繁榮的面貌: 暹羅一去夢魂遙,遠浦輕帆不可招。 試向羅星塔前望,雙江春漲又平橋。
福州內(nèi)河縱橫交錯是福州一大景觀。清代張紳在《雜憶福州》中寫道: 城中到處小河溝,垂柳人家夾岸幽。 每愛水邊涼意滿,日斜來上酒家樓。
他在《福州竹枝詞》有: 月在梧桐風灑然,門前即有打魚船。 大河水長小河滿,潮落趁潮沙岸邊。 福州內(nèi)河由緒山溪水匯成的,又與大江海潮相通,潮漲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樓、打魚船只往來,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鐵劉(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這是一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會面影和自然景觀的詩作,采用竹技調(diào)形式,抒詠出市井風俗畫和鄉(xiāng)土生活圖,通俗易懂,明白如話。 中亭列炬耀如繩,橋北橋南最不勝。 猶是春江花月夜,十年夢斷后街燈。 城邊春樹郁重關(guān),城里千家繞屋山。 呼酒客來宮巷外,買杉人向水流灣。 草木倉山百戰(zhàn)酣,龍?zhí)陡哽F掩雙驂。 柳花飛過楊橋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過西郊橄欖風,枇杷欲老荔枝紅。 小樓夜雨烹牛膾,花巷青簾賣肉絨。 詩中描寫了臺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燈;閩江萬壽橋的南北兩岸美景;城內(nèi)南后街花燈;水流灣木材制作家具的集市;倉山古煙臺,龍?zhí)督牵约案V萏禺a(chǎn)橄欖、荔枝、肉松和牛肉烹成風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豐富的福州詩吟中有不少描寫城外臺江和郊區(qū)的詩篇。出現(xiàn)城內(nèi)三山所沒有的沙洲、彩舟、秋云、流水的景致。如明代王恭《臺江訪古》: 無諸古城外,潮滿合沙洲。 賓從留驄馬,壺觴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 寂寞屠龍事,臺江空自流。
曾鞏(1019-1083年),江西南豐縣人,宋熙寧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臺游覽,從水塘、堤壩、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觸景生情,思歸故里。詠《福州城南》,這是一首較早反映臺江詩篇: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水溢橫塘雨過時,一番紅影朵花飛。 送春無限情惘悵,身在天涯未得歸。
明代永樂進士陳輝,福州人,《夜泊釣龍臺》: 煙村帶晚景,落日駐征撓。 夜色海中月,秋聲江上潮。 漁燈連水岸,霜月映楓橋。 明發(fā)頻回首,鄉(xiāng)山別遠遙。 詩中溶縮了大廟山釣龍臺的煙村,晚景,落日,夜色,秋聲,漁燈,構(gòu)成臺江美麗景致。
明萬歷進士曹學佺(1573-1646年)(福州人)《臺江觀競渡》二首,反映了臺江每年端午節(jié)龍舟競賽,男女老幼紛紛觀渡的情景: 山河原屬越王臺,臺下江流去不回。 只為白龍先人釣,紛紛鱗甲截江來。 人看龍舟舟看人,人行少處少船行。 有時泊在柳陰下,蕭鼓寂然聞水聲。
清代光諸舉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過萬壽橋》: 百廛夾道矗蜂房,奔轂聲中萬影忙。 彩蠲初橫新賈舶,臥云已換舊輿梁。 洪瀾不砥憑春漲,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陰何許客,此中可有陸龜蒙。 這是作者通過萬壽橋的印象,反映出臺江木屋擁擠(矗蜂房),同時寫出橋車馬行人的“忙”,也寫江上商船(賈舶)的“集”;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動人。而吹笛揚聲,惹人思緒。
古時臺江八景,“白馬觀潮”便是其中之一。清乾隆進士梁上國的《白馬春潮》,是作者《南臺十詠和韻》之一,描繪白馬橋春潮美景,可以與浙江錢塘江八月海潮的這奇觀相比。 雷鼓匉訇白馬馳,觀濤舊有廣陵期。 那知榕海三春景,賽得錢江八月奇。
清代道光舉人魏秀仁(1819-1876年)《臺江竹枝詞六首》歌唱臺江風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馬河邊夜景,極為別致: 高燒紅燭唱瓏玲,白馬橋邊駐足聽。 曲罷短筵人不見,滿江星火一天星。
王允晰《好事近.臺江晚渡》也是晚渡臺江的即景詩: 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 報與黃昏潮信,有過江殘笛。 舟行同在畫中看,清景倩誰惜。 準備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 從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聽聞殘笛,舟行同在畫中,看到臺江夜景,令人神往。 盧賢生(參考李鄉(xiāng)瀏主編《福州詩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