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誼被時人稱道,《冷齋夜話》云:“人意趣所至,多見于嗜好。歐公喜士為天下第一,常好誦孔北?!峡统M,樽中酒不空’。范文正清嚴,而喜論兵,常好誦韋蘇州詩‘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疑清香’。東坡友愛子由,而味著清境,每誦‘寧知風雨夜,復(fù)此對床眠’?!薄皩幹L雨夜,復(fù)此對床眠”,本出自唐人韋應(yīng)物《示全真元?!?,寄托著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而經(jīng)蘇氏兄弟對這一詩典的豐富,“夜雨對床”就更具有美好的人倫情味。 蘇軾是中國詩史上千載難逢的天才詩人,而蘇氏父子三人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檢討二蘇全集,便可發(fā)現(xiàn)蘇轍是蘇軾一生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詩友,他們的詩篇就像大小提琴合奏出的美妙的心靈之音,如果缺少了相應(yīng)、相和,即使天才也會孤獨難耐,幽悶靡發(fā)。千載而下,如果不去領(lǐng)略兩顆心靈如何相傾相訴,就不能悟得華彩樂章的邈綿之音。中國詩歌所隱含的心靈世界,心心相印,隔世知音,代不乏人。清人查慎行為蘇軾詩作注,即將蘇轍的“和詩”、“次韻”一并刊行。林語堂先生也曾說往往為了子由,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 宋嘉祐四年(1059年)秋,蘇氏兄弟剛服完母喪,由蘇洵帶領(lǐng)從四川移居京城。二年前他們中同榜進士,名噪一時。沿江而下,兩岸山川之秀、人文之美令父子三人“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得詩作百余篇,后結(jié)為《南行集》。江山之助,開啟了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兄弟二人大量的同題詩作,顯露出運用詩歌語言的卓越才能,也顯示出兄弟才性之不同。僅舉一例如下: 蘇軾(元·趙孟頫繪 畫像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蘇軾《夜泊??凇? 日落紅霧生,系舟宿???。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煮蔬為夜餐,安識肉與酒?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斗。兒女自咿呀,亦足樂且久。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蘇轍(畫像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蘇轍《夜泊??凇? 行過石壁盡,夜泊??阡尽R袄先募?,寒燈照疏樹。見我各無言,倚石但箕踞。水寒雙脛長,壞褲不蔽股。日暮江上歸,潛魚遠難捕。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安知城市歡,守此田野趣。只應(yīng)長凍饑,寒暑不能苦。 所見皆同,由于性情之不同,兄弟二人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蘇軾樂天,有野逸之高致;蘇轍篤實,多悲憫之情懷。蘇洵曾作《名二子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睏钌髟疲骸袄先阅媪隙咏K身,不差毫厘,可謂深知二子矣。” 嘉祐六年初冬,蘇軾出任鳳翔判官,子由留京侍奉老父。子由送兄嫂出汴梁,走了百里多路,到鄭州西門外才依依話別。望著弟弟遠去的身影,蘇軾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fā)。 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壟隔,但見烏帽出復(fù)沒。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冷暖相關(guān),飽含兄長對幼弟憐憫關(guān)愛之情,正出于兄弟異體通氣的生命相通。中國詩歌又具有心靈相通、心心相印的特性,“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這一聯(lián)詩既將兩顆心引向了對往日共度美好時光的追憶,又開啟了對未來精神歸宿的共同期待,所以成了兄弟二人精神對話的永恒話題。 漂泊本是人生之常,卷入宦海風浪的蘇氏兄弟,命運更像風浪中的一葉扁舟,飄忽不定。他們在詩中互訴過生命的漂泊之感。嘉祐六年,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闭菍ι吹膽n患與無奈。元豐三年(1080年),蘇轍沿江而上去探望被貶黃州的蘇軾,因風浪過大,在磁湖滯留二日,寄子瞻詩:“慚愧江淮南北風,扁舟千里得相從。黃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萬重。自笑一生渾類此,可憐萬事不由儂。夜深魂夢先飛去,風雨對床聞曉鐘?!北彼渭妬y的黨爭漩渦,其風險并不遜于這自然風浪。政治紛爭中的蘇氏兄弟,只能徒呼奈何。所以,夜雨相對聽蕭瑟,縱然短暫,卻是蘇氏兄弟溫馨的精神止泊。蘇軾任徐州太守,是一生中較為順達的時刻,因治黃有功,受朝廷嘉獎,百姓擁戴,建黃樓以示紀念。東坡常常在黃樓會友賦詩,《百步洪》等佳作即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蘇轍此時作南都通判,來徐州相會。蘇軾有詩:“平明坐衙不暖席,歸來閉閣閑終日。臥聞客至倒履迎,兩眼朦朧余睡色。”兄弟的到來打破了他的日常人生的無聊與繁瑣:“奮身三丈兩蹄間,振鬣長鳴聲自干。少年狂興久已謝,但憶嘉陵繞劍關(guān)?!彼肫鸷妥佑梢黄鸲冗^的少年歲月,意氣風發(fā),暮氣盡消。子由與兄長泛舟汴泗,漁酒相樂,亦作詩曰:“江湖性終在,平地難久居。淥水雨新漲,扁舟意自如。河身縈疋素,洪口轉(zhuǎn)千車。愿言棄城市,長竿夜獨漁?!币黄鞕C自在之樂?;貞洝耙褂陮Υ病敝s,子由心頭涌上欣喜、凄楚的恍惚之情,《會子瞻兄宿逍遙堂二首》云:“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薄扒飦頄|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楹竹雨凄凄?!毙值苤畷?,終有一別。蘇軾和子由詩《子由將赴南都,與余會宿于逍遙堂,作兩絕句,讀之殆不可為懷,因和其詩以自解。余觀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又得至人養(yǎng)生長年之訣,而余亦竊聞其一二。以為今者宦游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別期漸近不堪聞,風雨蕭蕭已斷魂。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蘇軾較蘇轍更為豁達,他總善于去排遣自己的情感,從悲苦中解脫出來。分別的痛楚則源自他們彼此對未來命運的相互關(guān)切以及在人格上的相互傾慕;而只有超越兄弟私情才能達到精神上的真正對話。所以,蘇軾說“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初別子由》) 前述鄭州初別時,蘇軾就曾告誡蘇轍:“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薄耙褂陮Υ病币婚_始就寄托著宦海中兄弟二人的相互警醒。他們在宦途困境中曾互訴款曲,用詩歌相互勸慰。元豐二年,蘇軾因抨擊時政,下獄烏臺,造成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轍奔走相救,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納一切爵位為兄長贖罪。蘇軾得救,被貶黃州,蘇轍也因兄得罪降為筠州監(jiān)酒。一家人陷入困頓。蘇軾囚系烏臺,寄子由詩云: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人間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知葬浙江西。 蘇軾自認存活無望,仍然心念與兄弟“夜雨對話”的承諾。風浪過后,他們的心境更為散淡。兄弟二人曾先后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在政治中最得意之際也不忘舊約,相互警醒。蘇轍《五月一日同子瞻轉(zhuǎn)對》云:“羸病不堪金束腰,永懷江海舊漁樵。對床貪聽連宵雨,奏事驚同朔旦朝?!碧K軾《次韻子由五月一日同轉(zhuǎn)對》曰:“憂患半生聯(lián)出處,歸休上策早招要。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筆從來錯料堯?!彼麄兒芮逍炎约旱恼物L險,所以,“對床貪聽連宵雨”,更加了一重渴望平凡自由人生的意義。他們其實一直懷著“今者宦游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的念想,為自己全身而退做準備。蘇軾寄子由詩說:“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水南卜宅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又聞緱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清如鵠。”紹圣元年(1094年),政治的風浪無情地把他們卷向了天涯海角。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從海南召回時已是風燭殘年,兄弟未及相見就客死常州。蘇轍召回后卜居穎水之濱達十年,有《題東坡遺墨卷后》嘆道:“少年喜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篇章散人間,墮地皆瓊英。凜然自一家,豈與余人爭。多難晚流落,歸來分死生。晨光迫殘月,回顧失長庚。展卷得遺草,流涕濕冠纓。斯文久衰弊,涇流自為清??贫凡乇谥?,見者空嘆驚。廢與自有時,詩書付西京?!崩蠎B(tài)龍鐘的蘇轍和平生處處相連的兄長生死相隔,真是“夜雨獨傷神”了。 蘇軾去世后,根據(jù)他的遺愿葬在中州郟城西北四十里處的嵩山之南。這里有座堪與峨嵋媲美的小山,背靠嵩山奇峰,面臨汝水曠川,自北向南分兩支逶迤而下,宛若劍眉。山不高而蔥郁,溪不深而清澈。蘇轍去世后,也葬于此。蘇氏兄弟終于實現(xiàn)了“夜雨對床”的承諾,漂泊的心終于在此安頓。至今當?shù)剡€流傳著“蘇墳夜雨”的傳說,講在無風無雨的夜晚,當你站在墳院里,就能體會到一種奇異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內(nèi)卻風雨蕭瑟,風雨聲時遠時近。可你仔細觀察,卻會發(fā)現(xiàn)風雖緊卻不吹衣,雨雖驟卻不濕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