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難掌握的兩個字, 是“分寸”。 ——國館君按 沒有分寸感的人,神憎鬼厭 張愛玲有個好朋友炎櫻,在香港和上海兩地求學時,兩人同睡一處、相互扶持,簡直好得孿生姐妹一樣: 然而,兩人的友誼最終還是破裂了。而原因就是炎櫻不懂分寸地處處顯示高姿態(tài)。 在日本,炎櫻在信里這樣夸耀自己“憑著自己的蹩腳日文而做了幾十億的生意”;在美國,張愛玲孀居多年,炎櫻居然寫信夸耀自己的婚姻生活。 在日本、在美國,張愛玲飽受風霜、身心疲累。炎櫻不識時務地處處炫耀自己的幸福,無疑會刺痛生活不如意的張愛玲。 分寸感的本質,是守好自己的本位 如果炎櫻和張愛玲是親人,炎櫻也許會得到張愛玲衷心的祝福。但她們只是朋友。尤其是在張愛玲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炎櫻失去了作為朋友該有的道義,仍然在自說自話。 這就是沒分寸。 古代高僧支道林有句話叫“各安其分,各盡其性”,只有知道自己定位,不逾越本分,才能將自己生命的力量盡情盡興地揮灑。 融入生活才能左右逢源 分寸的拿捏是從生活中歷練出來的。只有善于察言觀色的人,才能掌握到恰當的火候。 劉姥姥進榮國府,堪稱是知分寸的教科書式表演。她只是賈家的遠房窮親戚,因此在榮國府中,她或是言語謙卑,奉承賈家;或是步步留神,連坐都不好意思。 二進榮國府的時候,本來她要講個冬天偷柴火的笑話,可是賈府內突然失火,她馬上換了話題,免得讓人覺得“哪壺不開提哪壺”。 劉姥姥觀察到賈母對寶玉的寵愛,馬上就想了一個觀音送孫子的故事,“連王夫人也都聽住了”。 有人說,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得夠久,你才會知道你是誰,然后知道在別人心中你是誰,最后你才能決定你可以做什么,說什么。 沒有分寸感的人,在社會生活中一定吃不開。 要么閉嘴,要么放低自己 如果拿捏不住自己的分寸,我們最好先閉嘴。言多必失,如果不得已發(fā)表意見,也只在別人要求你說話的時候說話。 設身處地,善解人意。分寸是一把尺,度人的同時度自己。在思考該干什么的時候,想想別人也這么對你干的時候你能不能受得了。 像主持人馬東,編劇史航對他的評價就是“精確與分寸”。馬東自稱不會說話,而更愿意做提問者。在采訪的時候一向以“咱們是什么主題和方向”開始,他可以由此找到關鍵詞把控他對整節(jié)采訪的走向與尺度。 所有的關系,都不宜過分親密。乃至于是對自己的父母孩子。每個獨立個體都需要隱私,每種關系都需要一點距離感。只有控制狂才會掘地三尺,就為了知道對方的一個小秘密。 不隨便評論他人,對事不對人。事情有對錯,做事的人無所謂對錯。對事情可以不遺余力地剖析,對人留有三分余地地批評和贊美,才是真正的反思方式。 真正掌握分寸感的方法,也許需要你自己去體驗。但千萬種方法,最終都只是指向一個目的: 你和他人怎樣才能達到大家都舒服的狀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