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世事無常。隨各人因緣業(yè)力、願力投生為人,或生富貴豪門,享受福報;或生貧窮寒門,衣食艱難;或先貧後富,或先富後貧;或一生平順,或終身潦倒,境遇種種不一,無非因果使然。 生命過程,短暫幾十年間,歷經(jīng)求學(xué)、功名、婚姻、事業(yè)、生病、衰老、死亡,有人活得有意義,立功、立德、立言,流芳百世,為後人追念;有人造就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蹟,為後人景仰;也有人為非作歹,造深罪惡,被人唾棄,遺臭萬年;也有人平平淡淡,默默無聞過一生… 有生就有死,活了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有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如燃頭然,斯有何樂,大眾當(dāng)精勤勿怠。」。不管壽長、壽短,終不免一死,死有何懼?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只要死得其時,死得其所,庶幾無憾。 世間一切緣生緣滅,生滅無常,須勘破、放下,莫被一切人事物所綁,無執(zhí)、無著,才能像閒雲(yún)野鶴一般瀟灑自在。好的因緣,要以平常心看待;壞的因緣,也要懂得善解、轉(zhuǎn)念,以歡喜心去面對、接受。好不一定是好,壞也不一定是壞,往往福是逆著來的,這叫因禍得福。反之,也常常因福致禍,這是禍福相倚的道理。 人生像過客,沿途風(fēng)光雖美,也只能留下一些依稀模糊的記憶,地球非長居久安之所,別忘了此生的目的︱「了業(yè)」與「了願」。了業(yè)就要修心養(yǎng)性,懺悔前愆,改過向善,行功立德彌補(bǔ);了願就要修己渡人,內(nèi)修心性,外修功德,福慧雙修,功德圓滿,回天繳旨。 迷者以地球為樂土,以六道為家,不肯求出離,心生無明、執(zhí)著、妄想,貪、嗔、癡、情、愛、悔恨…等,身心疲累、痛苦、煩惱與不安,備受煎熬,至死不悟,實為可憐。 要求出離苦趣,必須修行證果。修行非易事,要真修實煉,歷經(jīng)諸多考磨,必須親近道場,接受仙佛、明師、善知識的開導(dǎo),指引正確的「心性大法」,明心見性,開悟證果。若故步自封、閉門造車,或被邪師、庸師誤導(dǎo),或醉心於術(shù)法神通、求感應(yīng),恐走火入魔,錯了方向,永遠(yuǎn)回不了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