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梁啟超、傅雷、豐子愷 他們?nèi)绾巫龈赣H》,我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豐子愷是出世的典范,梁啟超為入世的楷模。 作為父親,豐子愷和梁啟超無疑是最成功的。豐子愷是出世的,他本身就是佛教徒,對待孩子充滿了愛和包容,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對孩子沒有什么要求。他的孩子們雖然都沒有太大的成就,但是都是多才多藝,學界精英。梁啟超是入世的,在近代中國,很少有人能超過他的影響力的,梁啟超對于國家和家庭,始終抱有極強的責任感,只有他,才能發(fā)出《少年中國說》這樣的鏗鏘之聲。但是,梁啟超一樣是包容的,即使遭遇到了被割錯腎這樣嚴重的醫(yī)療事故,死前還呼吁人們不要因個案否定西醫(yī)。梁啟超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一完人,他超越了那個時代,也超越了中西文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像一個人生導師,對于孩子他洞若觀火,因材施教。他給孩子建議,但是將選擇權留給了孩子。最終梁啟超的子女都成了棟梁之才,更有3個兒子成為院士。 作為父親,我認為傅雷和胡適是反面教材。胡適是新文化領袖人物,因忙于政治,在孩子教育方面精力不濟。幼子胡思杜留學八年,一事無成,反右運動中帶頭批判父親,依然落得不堪受辱,自殺身亡的下場。若說胡適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敗的,還能接受,可是要說傅雷教育孩子是失敗的,相信很多人都不認同,《傅雷家書》儼然成為中國父母育兒圣經(jīng),傅雷也成了中國父親們的楷模。在我看來,傅雷的失敗,在于其過于用心。《傅雷家書》中可見,他對兒子事無巨細,無論是對文學藝術的理解,還是對孩子脾氣習性、生活習慣、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看法,都希望孩子能聽得進自己的意見。傅雷不是在教育孩子,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在灌溉,他太過在意孩子的成長,處處呵護、事事小心。傅聰敏感、脆弱、反叛,內(nèi)心總是充滿掙扎與苦悶,這些特質(zhì),不能不說,受到了傅雷很大的影響。傅聰?shù)摹芭烟印?,或許一半來自于對中國局勢的恐慌,一半來自于遠離父親的渴望。而傅雷夫婦的自殺,除了中國進入慘無人道的文革大環(huán)境,兒子的“叛逃”也是他們身心上最大的枷鎖。傅聰成了材,卻并沒有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真正的幸福,作為一個異國流浪的藝術家,很難說他獲得了自己希望的成功。 胡適和傅雷,是當下中國兩類父母的典型代表,一類放棄了作為家長言傳身教的責任,將孩子扔向了社會。現(xiàn)在很多國人自己在國內(nèi)打拼,孩子早早就送到了國外讀書,父母和子女,成了放風箏的人與風箏,僅僅靠一絲纖弱的線相連,又相隔萬里,文化有東西之別,其中風險,可想而知。而傅雷代表另外一類家長,把孩子看成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長,關注孩子的技能,而不關注孩子的心靈,關注孩子的成就,而不關注孩子的信仰。 對于四位民國時期的父親,點評如下:
【豐子愷是一個好父親,更是一個好孩子。他終生都懷有一顆天真的童心,一顆赤子之心。他的文字和他的畫一樣,平淡,從容,充滿稚氣又不失天真。這種天真不是未經(jīng)世事的單純,而是閱盡滄桑后的返璞歸真。中國人現(xiàn)在最缺乏的就是李叔同、豐子愷先生身上的這份靜,這份誠,這份真。當然,更缺乏他們的才華與優(yōu)雅。這都是教育缺失造成的?!?/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