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菩薩戒 一、梵網(wǎng)菩薩戒的源流 菩薩戒是屬于大乘佛法,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對菩薩戒的弘通與律宗戒律思想的傳承是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被稱為中國律宗的是屬于以小乘律為主的南山道宣的系統(tǒng)。直到宋朝為止,凡傳承南山系的律學大師,均會涉及菩薩戒的問題;然而到了明末,凡是戒律必定大小并重,而且側重于菩薩戒和比丘、比丘尼律的會通。 相傳《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略稱《梵網(wǎng)經(jīng)》)共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但被譯成漢文的僅有〈心地品〉一品上下兩卷,由姚秦時代的鳩摩羅什所譯。到了隋朝,天臺大師智顗(公元五三八-五九七年)說有《菩薩戒義疏》(略稱《義疏》)兩卷。到了唐朝,又有明曠就天臺的疏而做刪補,總成三卷(宋朝的與咸為天臺的《義疏》做注八卷)。另外,唐朝的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撰有《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六卷。新羅的義寂、太賢等也都撰有關于《梵網(wǎng)經(jīng)》的注疏。然而,由于唐末的會昌法難,佛教的文物多遭毀滅;到了明末,凡是研究梵網(wǎng)菩薩戒的諸師,僅能見到天臺智顗的《義疏》,對古人的見地未能充分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