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是一種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元青花瓷的成功燒制已經(jīng)有七百年的歷史。元代青花瓷器屬于高溫釉下彩瓷,它是用鈷料彩繪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層透明釉料,以高溫一次燒成的。元青花瓷胎厚,質硬,體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和高嶺土配方,其造型大氣渾厚,豐富多樣,特別是元晚期青花瓷器,器型十分豐富。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證明,元青花的藍色穩(wěn)定、沉靜,圖象紋飾清晰、華美,白色透明釉純凈、潤澤。由于元青花瓷在選料、配方、工藝技術和造型與裝飾的審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并對爾后青花瓷以至整個彩瓷的工藝技術與陶瓷美學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釉里紅
釉里紅瓷是以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瓷胎上進行彩繪,然后施透明釉,在窯中經(jīng)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據(jù)考古資料表明,我國最早使用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產(chǎn)生紅色的是唐代湖南長沙窯。由于時代局限,當時在胎、釉運用處理上,還處于原始階段,尚未達到成熟釉里紅。宋代鈞窯也以銅為著色劑,由于胎釉配比不同,燒成高溫銅紅釉。到元代,江西景德鎮(zhèn)不但成功地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同時,還燒出成功的釉里紅瓷,并創(chuàng)制了青花釉里紅這一新品種,使中國古陶瓷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由于元代執(zhí)政時間短(近一個世紀),且成熟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及青花釉里紅瓷均在元代中晚期才產(chǎn)生,產(chǎn)品存世量非常稀少,其中一大部分又出口到國外去,國內遺存甚少,非常寶貴,所以,歷來為古陶瓷界所推崇,更是夢寐以求的佳品。
斗彩
工藝始創(chuàng)于明成化時期,但“斗彩”一詞卻成名于清代《南窯筆記》。關于此名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因為“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先在坯胎上用青料畫花鳥等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添繪、拼斗,復又入窯烘烤而成,因為這項工藝創(chuàng)燒于江西景德鎮(zhèn),按當?shù)氐姆窖?/font>“斗”就是“湊”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爭奇斗艷,互比美麗,各自不甘服輸而得名“斗彩”。
粉 彩
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jīng)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jīng)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chuàng)燒,后歷朝流行不衰。彩繪方法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后,便產(chǎn)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xiàn)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tǒng)的中國畫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鎮(zhèn)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致,乾隆年間達到很商的藝術水平。粉彩瓷的裝飾形式多種多樣,有摘枝式、圖案式、開光式、通景式、單面彩式、雙面彩式等。每種形式都是結合造型特點來確定的。粉彩的描繪,著色技法是比較復雜細致的,一般如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畫筆,填筆,洗筆,彩筆,篤筆,赤金筆,金水筆,瑪瑙筆,扒筆等許多特制筆。
古彩
又叫硬彩,為與清代粉彩區(qū)別開,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涂的方法, 再在“彩爐”(在800-900 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于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古彩所描繪的對象很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zhèn)陶瓷技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琺瑯彩
琺瑯彩始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時,琺瑯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瓷器裝飾手法之一,源于畫琺瑯技法。使用琺瑯彩裝飾手法的瓷器也常簡稱為琺瑯彩?,m瑯彩是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手法。
琺瑯工藝的制作分類很多,一般根據(jù)制作方法和胎地種類將其分為兩大類:
第一、根據(jù)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即嵌胎琺瑯)、畫琺瑯等。掐絲琺瑯盤掐絲琺瑯和鑲嵌琺瑯很久就在國內出現(xiàn),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制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制作,并將該技藝傳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制作應用掐絲琺瑯,之后的景泰時期最有名氣,即人們俗說的“景泰藍”。清代宮內的畫琺瑯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琺瑯作與玻璃廠成立之后才能開始研究制作、發(fā)展。
第二、根據(jù)胎地種類,琺瑯器一般可分金胎琺瑯、銅胎琺瑯、瓷胎琺瑯、玻璃胎琺瑯、紫砂胎琺瑯等。其中銅胎琺瑯因為銅料與表面琺瑯容易結合,且銅料價格相對容易接受,因此銅胎琺瑯最為廣泛。至今,琺瑯器依然大多使用銅胎。金胎因造價過高,難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時基本只限內府制作使用,且數(shù)量極其有限。瓷胎琺瑯(即琺瑯彩瓷),顧名思義,是在瓷胎上繪制的畫琺瑯。它是瓷器與畫琺瑯制作工藝的完美結合,制作要求對兩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與成熟時間較晚。宮內造辦處在制作瓷胎琺瑯彩瓷的時候,還制作玻璃胎琺瑯、紫砂胎琺瑯,三者制作時間應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產(chǎn)品(僅指宮內琺瑯彩而言)僅見康熙制品,雍乾不見制作資料。
玲瓏
明徹的意思。玲瓏瓷屬于鏤花的一種。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guī)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玲瓏瓷有很悠久的歷史,所以也是景德鎮(zhèn)的四大傳統(tǒng)名瓷之一。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叫青花玲瓏瓷。這種瓷器既有鏤雕藝術,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樸、又顯清新。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戶糊紙一樣;再通體施釉。經(jīng)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唐代洪州窯巳生產(chǎn)玲瓏瓷;明永樂時,景德鎮(zhèn)窯巳有玲瓏產(chǎn)品。隆慶、萬歷其間,玲瓏瓷風行一時。清乾隆時期,御窯廠也曾仿燒,主要器物有玲瓏爐、玲瓏蓋碗、玲瓏筆架和玲瓏香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