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jeff @ 2016.06.04 , 09:01
雖然字典中這個詞有著清楚的釋義,但宗教相關行為的意義因人而異。不同文化與國籍的人都會通過禱告來表達信仰:合起手掌,低下額頭,念叨一些極有力量的詞句。科學也已經向我們證明,信仰的力量不受宗教差別的限制,心里的那一份虔誠會對人類的身體帶來積極健康的變化。 禱告是心理學上的動感單車:你已付出,雖沒前進,但會活得更好。 心理學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不同信仰中人都有著某些類似的禱告方式。大部分信眾遵照傳統(tǒng)教條的指示,傳達懺悔或希望,祈求內心的安寧。典型禱告分為內行(人與自己)、外行(人與他人)以及上行(人與神靈)禱告。其中的行為都能與主流心理學中的中心理論相關聯(lián)。 根據(jù)Gallup的數(shù)據(jù),2015年時世界上仍只有11%的人口持無神論。Pew Research的最新報告顯示,55%的美國人仍然堅持每天禱告。 這些信徒過得怎樣?一篇發(fā)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2014年研究顯示,禱告能加強人的自控能力。另一篇發(fā)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2010年研究則顯示,禱告能增加人原諒他人的頻率。論文作者表示,沖突發(fā)生時的禱告能將人的注意力搬離自己,更容易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 同樣在信仰的精神治愈力量的話題上,一篇發(fā)表于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的2010年研究表示,禱告是調節(jié)人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會把“神”的形象當作一個虛擬心理治療師。對于暴力關系的受害者來說,相信上帝看到了自己,能讓他們重新燃起自尊自信,重新站起對抗失敗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許多研究對象聲稱自己是信上帝的基督徒,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不去教堂做禮拜,只是自己在私下禱告。
禱告對身體的改善則是處于心理影響的延長線上:信仰帶來樂觀與積極的心態(tài),減少抑郁和緊張的情緒,從而讓人變得更健康。有研究顯示,宗教活動能降低人的血壓的和心率。相比不信教的艾滋病患者,禱告帶來的內心安寧還能讓信教患者活得更久。 2012年杜克大學的臨床研究則發(fā)現(xiàn),受調查的1718人里,持續(xù)進行禱告的人有著更高的白介素-6(一種免疫系統(tǒng)蛋白)水平。2006年的臨床研究又發(fā)現(xiàn),在做過心臟手術的232名患者中,不信教者在六個月內的死亡率是信教者的3倍。 當然,用科學的眼光分析后,我們能知道這不是上蒼顯靈。而是因為信仰能讓人愉悅,愉悅的人會變得健康。 關于宗教盛行世界每個角落的另一個理論則是,數(shù)千年以來人類學會了利用禱告改善自我認知的感覺。像進化過程中生物汲取對自己有益的變異一樣,人類逮住了信仰。宗教建設起的船只讓一些人穿越了歷史的大海,而信仰為它的船員們提供了救生的木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