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使人目盲(明)”章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本章內(nèi)容比較明確,文字上也較少爭議。只是在以前的注釋中,對于此章與其他章節(jié)的呼應(yīng)方面關(guān)注不夠。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我在此處是完全依照帛書乙本的文字,世傳本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聾,五味使人之口爽,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世傳本的次序與帛書本不同,但文義上沒有什么大的差別。
關(guān)于五色、五音、五味的具體意義,陳鼓應(yīng)先生解釋為“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音:指角、征、宮、商、羽;五味:指酸、苦、甘、辛、咸?!?。這些解釋對于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我想也不大會有人如此認為,老子所說的就是特指這些顏色、味道等,則未免有點天真了。毫無疑問,老子在這里是要表述一個普遍的概念,就是對于聲色犬馬這些外在的誘惑,如果沉溺于其中,勢必對其自身造成妨害。
此段可通譯為:
紛繁的色彩會使人目盲,沉湎于縱馬狩獵會使人心發(fā)狂,奇珍異寶會使人行為反常,鮮美的滋味會使人口味錯壞,喧鬧的音樂會使人耳聾。
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本章帛書中除次序外,唯一在意義上與世傳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句的“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笔纻鞅緸椤笆且允ト藶楦共粸槟??!边@一不同給我們的啟發(fā)在于:
一是本章帛書內(nèi)容與帛書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钡木涫絻?nèi)容都很一致,從論述內(nèi)容的理解上可以與第三章相互印證;同時,盡管“圣人之治也”后面的具體文字內(nèi)容在此兩章中不完全相同,但無疑都是對侯王的要求,這一點有力的旁證了第三章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之“其”是指侯王。
對“為腹不為目”的解釋,絕大多數(shù)譯者都認為大體是去除奢侈而接受樸素之意。其中以宋徽宗的理解最為有趣“八卦“坤”為腹,以厚載而容也?!半x”為目,以外視而明也。厚載而容,則無所不受;外視而明則有所不及。圣人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故去彼外視之目?!逼鋵?,我理解大不必如此旁征博引,把所有的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都集于這一句話之中。此處,結(jié)合本章前一部分的內(nèi)容,“目”與“腹”的相對實際上就是外界的誘惑與自身的修養(yǎng)相對。
“去彼而取此”可以認為是對“為腹不為目”的強調(diào),如此理解,可以說對于本章的注釋已經(jīng)相當(dāng)完整了。但是,如果遇到非要較真弄清“彼”和“此”到底指什么內(nèi)容的化,或者說一定要為它找出什么深意的話,我認為還是可以進行一下深入的思考,但我并不認為這種矯情完全有意義,我也并不傾向于采納這種矯情的結(jié)果,但我還是矯情了一番以作消遣:
“故去彼而取此。”在《老子》中共出現(xiàn)3次。(本章,第三十八章,第七十二章)在章中的位置及句式結(jié)構(gòu)均相同。那么此中的“彼、此”是否會是指代相同的內(nèi)容呢?
先看第三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贝颂?,大家通過對整章的理解,基本解“彼為禮”、“此為道、德”而非“彼為厚、實”、“此為薄、華”。
而在本章中,音、色、味、田獵及七十二章中的威等亦均為“禮”的范疇。
三十八章是在理論層面討論“去禮”,本章是從侯王自我約束的角度討論“去禮”,七十二章是從侯王為治待民的角度討論“去禮”。所以,這三章之中的“故去彼而取此”均應(yīng)翻譯為:“拋棄禮而采取道德”。
此句可通譯為:
因此,圣人治理的社會,(侯王)不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享樂等外在的誘惑而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故去彼而取此。
此章可通譯為:
紛繁的色彩會使人目盲,沉湎于縱馬狩獵會使人心發(fā)狂,奇珍異寶會使人行為反常,鮮美的滋味會使人口味錯壞,喧鬧的音樂會使人耳聾。因此,圣人治理的社會,(侯王)不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享樂等外在的誘惑而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故去彼而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