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松 簡 介 戴志松,1970年生于江蘇寶應。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民革黨員,政協(xié)委員,民革中央畫院專職書畫家。寶應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畢業(yè)于淮陰師范學院藝術系。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理論創(chuàng)作高研班。作品多次入省,國家級展覽并獲獎。并被國內多家美術館等專業(yè)機構收藏。出版《戴志松書畫藝術》,2015年在揚州美術館舉辦書畫藝術展覽。 畫如其人、書如其人,這或許是解讀者最常用的一句話,諸多場合的濫用,已經(jīng)使這句話蛻變?yōu)闊o太多實質文化意義的套話。我雖覺得,以如此開場白評價志松的作品,可能會流于媚俗與粗疏,但與他的熟識,我確實找不出任何比這句話更合適、更簡練的話語對他的書法做出一個總的概括。 我和志松相識于十多年前,他在揚州求學,因年齡與我相仿,平時多有接觸,他清瘦干練,快人快語,直截了當,也不乏風趣。志松的經(jīng)歷與藝術有緣,堪稱曲折,但他一直被天馬行空的隨心隨性所主宰,也正是無為而為的個性,成就了他的書法由畫及書的變遷與成熟。 志松早年畢業(yè)于淮陰師范學院美術系,在家鄉(xiāng)一所學校任教,出于對藝術的執(zhí)著,他又赴揚州大學深造,隨后調動至老家某房地產(chǎn)公司做美工,再后又經(jīng)歷辭職、北漂、自創(chuàng)事業(yè),但無論到哪里,作畫與寫字一直為他所醉心,或者說所有這些人生經(jīng)歷,也正是他在用生命之力,為自己的書和畫追夢。 縱觀中國藝術史,諸多藝術的產(chǎn)生發(fā)展都與人文環(huán)境有密切關聯(lián),并且,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杰出畫家同時也兼有書家的身份,遠推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中至宋元各家,近如揚州八怪、海上諸家,無不書畫皆絕。 志松的家鄉(xiāng)寶應是個人杰地靈的水鄉(xiāng),河蕩密布,風景如畫,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深厚,浸潤于揚州大文化圈之中,又自成小文化圈的風格,有著其他地區(qū)無法復制的清新與質樸。志松除了求學和北漂數(shù)年,他一直生活在這座寧靜的蘇北小城中,舊城區(qū)石板街縱橫交錯,宛若迷宮,兩旁老店分布、顧客盈門。正在這緩慢而放松的環(huán)境中,他才可能常年以某種“去獵奇”的眼光仔細端詳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志松早年接受了系統(tǒng)的美術學院教育,從素描色彩入手進入中國畫,乍看他的畫作儼然脫胎于文人畫趣味,但他絕不泥古,他在畫作中,總是用極度自然的方式流露出他某種難以割舍的鄉(xiāng)土文化情結。他的畫作小品為多,多變筆法和單純墨色為主干,偶爾設清麗淡色,無論是一山一水、一竹一木,還是老樹寒鴉、碧荷白鵝,在筆下都被演繹出個人理解的優(yōu)雅和自在。
志松作畫的同時,對書法更情有獨鐘。他對書法的志趣源于畫作的極簡之意,他醉心于書法間架結構之間斑駁的抽象,以及運筆過程中的心性流暢和直白。他大量臨習二王筆跡,并觸類魏碑經(jīng)典?!皶ā倍?,難就難在書之后的“法”字,無“法”則難能稱“書”,而過于拘謹“法”則必定陷入匠氣。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從篆至隸,由隸至楷,并演繹出行、草,乃至歷代各個書家的難以計數(shù)面貌,這種基于“法”之下千差萬別的個人求索,正是書法史的全部。常年在小城中,安靜而富含傳統(tǒng)的生活環(huán)境,饋贈了志松以極度純凈而深厚的書寫平臺,他臨習傳統(tǒng),卻忠實保留了自己本來畫者的本真,以畫意之筆入書,不急于表達什么,在平緩的筆墨中流淌自我心境??傮w上,我認為由此前后邏輯形成的志松書法個人風格有幾點過人之處: 首先,他的書法以“畫字”為趣。中國畫強調運筆和用墨,十八描、變化多端的皴法,以及墨分五色,是畫家們作畫時無意或有意為之的“法”。中國畫與書法,之所以同源,正因為都用毛筆完成,這其中的技術奧妙,只有執(zhí)筆者在無數(shù)次實踐之后才能刻骨銘心。志松是個勤勉的踐行者,他早年對學院畫技諳熟于心,在書寫中不斷總結感悟,將“畫”與“寫”的技術天衣無縫地融合為一體,這正是他的書寫智慧所在。 其次,他的書法以“自由”為性。一般可以認為,繪畫與書法都有特定法度,抑或稱為某種客觀的判斷標準,習者往往都需要擁有相對“不自由”,方能得法。志松經(jīng)過學院歷練,又常年以古碑帖為師,無疑胸存法度,令人驚詫的是,這些在他眼中皆為流水,他并沒有在“習得”的同時,給自己套上了某種難以解開的枷鎖,而使作品最華麗的創(chuàng)造被扼殺。他的書作以行楷、行書和小草見長,所有書作,大至盈尺,小到數(shù)寸,都保留著一股從開始貫穿至終結的順暢之氣,不通幅細品,這種感覺難以被察覺,這無疑是他在每件作品中意欲抒發(fā)的個人化“自由”。 再次,他的書法以“小氣”為樂。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國人尚“大”,以大為美,大氣、大度、大方等,不甚枚舉,同時,與“大”相反的“小”則通常被認為是不美。藝術上一味貪“大”求“大”,并不是“大” 在每個人的作品里面都具有意義,勉為其難甚至會與作品的意義背道而馳。家鄉(xiāng)文化的秀巧基因早已在志松的骨血里根深蒂固,他不愿意改寫自我性情,他只是在他的書作中自然而真實地讓“小氣”流淌出來,可以認為,這一點對藝術創(chuàng)作彌足珍貴。在我看來,他的這種所謂的“小氣”,蕩漾著藝術本體必備的質樸和誠摯,這也正是他的書作能打動觀者的殺手锏。 創(chuàng)造的本身含義是指不需要什么特殊技巧,從無到有的生產(chǎn),這種動作的過程,是沒有按照什么預想的目標計劃,來執(zhí)行的有意識或無意識活動。繪畫和書法有相似點,它們的意義指針,最終必須導向“創(chuàng)造”。而對于那些沒有個性的東西,沒有自我流露的作品,創(chuàng)造必將是一句空話。志松書法的技術和靈感來自他的繪畫,他將“畫”在“書”之中得到升華,本質上,我認為,他的“創(chuàng)造”完全按照他的性格,沒有刻意,也絕不勉強,而以一種“無為而為”的平和態(tài)度,縱情書寫自己的心性張力。今天,他已經(jīng)是諸多榮譽在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央民革畫院專職書法家,不過,這些在他看來都是最純粹書者的身外之物和過眼煙云。 志松在書法之路上已經(jīng)羽化為一只翩翩飛舞的彩蝶,自由翻飛翱翔,我想,他能越飛越遠。
顧浩 (清華大學藝術史博士、寶應縣文體廣新局副局長) 2014年7月24日凌晨匆匆寫成于寶應縣委黨校 許多杰出的藝術家對藝術的愛好都似乎是與生俱來,他們的生命歷程也像一段朝圣之路,虔誠、執(zhí)著,始終向著藝術那方心靈的凈土不斷前行。戴志松幼年便對書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些他視野中所能見到的書畫作品如神奇的光芒投射在他的心底,讓他感到分外的美妙動人,由此,他也開始了筆端的比照摹寫。及至年青,他便去揚州國畫院拜師,潛心學習書畫藝術。學有小成之后,他反而越發(fā)的不滿足了,于是又遍訪名師,游學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特別是在京城的研修,讓他對書畫藝術的認識與理解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華書法千年傳承的載體無外乎碑貼,由于依托的媒材和利用的工具不同,呈現(xiàn)出的文字就有了不同的風貌,那些立于天地之間的碑刻要于風霜雪雨自然蒼茫中閃爍精神的光芒,必定要有蒼勁粗獷的風骨。而那些在紙上的書寫以手札、書信為主,文字所要表達的是人的心跡,落墨處流露的是文人墨客源于內心的性情,因此少不了自由隨性的氣質。戴志松的書法創(chuàng)作大多是手卷式的書寫,他在尺幅不大的紙卷之上鋪展開來的是源于古典的書卷之氣,顯現(xiàn)出的是豐富深厚的人文底蘊。他的小行草宗法二王,又加入了魏碑的書寫元素,點畫堅實而又不失瀟灑靈秀。立足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一直是戴志松不懈的追求,他尊重中國書法藝術本身積淀下來的審美格式,不惟以生造的怪誕樣式吸引受眾的眼球,而是于書法的線條、點畫處著力,求其韻律之意味。 李澤厚先生認為:“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在他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中國書法的線條“不是整齊一律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的自由美”(李澤厚著《美的歷程》)自古書畫同源,戴志松在大學就讀時的專業(yè)是美術,他所擅長的山水畫源自傳統(tǒng)文人的筆法與意境,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和靜雅的自然意境之美,這和他在書法中的美學追求是一致的。他近期創(chuàng)作的楷書四條屏墨色或枯澀或潤澤,線條或纖巧或古拙,點畫或方正或輕靈,這正如繪畫中講究的多樣統(tǒng)一,變化和諧,使得作品既有楷書結構的嚴整又具行書、魏碑等筆法的質樸率性。 生活中的戴志松性格平和、氣質儒雅而獨具追求,這反映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就是一種從容而不失瀟灑的風貌,即便是他的草書也少有那種鋒芒畢露的激越,多的卻是行云流水般的淋漓酣暢。 對一位書家而言,書寫之路在當代并非坦途,他要面對諸如傳統(tǒng)與當代、經(jīng)典與個性、喧囂與寂寞、流行與堅守等諸多書法本身與書法之外的困惑與抉擇,優(yōu)秀的書家只有在不斷思考學習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完成自己藝術人生的涅槃,才能抵達用筆墨抒寫自我性靈的藝術化境。戴志松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已是成績斐然,加之他敏而好學、堅定執(zhí)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在漫漫書畫道路上會越走越好! 孔繁明著名美術評論家 作品欣賞 |
|
來自: 百了無恨 > 《現(xiàn)當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