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發(fā)表于 今天16:36
想找人傾訴,打開手機通訊錄一個個名字看下來,卻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可以理直氣壯地打擾,毫無顧忌地抱怨,不必強撐地痛哭…… 這樣的時刻,你有沒有過? 有人說,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家人。認真想想,拿張紙寫寫,扳著指頭數數,你擁有多少這樣的“家人”? 數出來了?好,現(xiàn)在把這個數字減半。 那,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數目。
2016年3月,MIT研究者阿卜杜拉·阿爾瑪圖克(Abdullah Almaatouq)和同事在PLoS ONE上發(fā)表論文,宣布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研究結果:你心中認定是“朋友”的人,只有53%幾率也把你當朋友。 胡說!我不信!這研究怎么做的?研究者找了一群大學本科生,讓他們按照五分制給其他人打分:0分等于“這人誰呀”,3分等于“算得上朋友”,5分等于“我最好的知己,鐵哥們/閨蜜”。 同時,這些本科生還要猜測,自己剛剛打過分的這個人給自己打了幾分,按照同樣的五分制。
在所有評分中,大于等于3分的案例有1353個。而在這1353個自認朋友的案例中,94%認為對方給自己打的分數也大于等于3——我把ta當朋友,ta九成也把我當朋友吧。 很不幸,數據講述了另一個故事。研究者根據所有數據整理出一個友誼網絡,其中只有53%的友誼是雙向(reciprocal)的,也就是雙方給對方的分數都大于等于3。其他47%的“友誼”,都只是一廂情愿(unilateral)。
你以為你們已經要好到了可以發(fā)表情包互相調侃,卻發(fā)現(xiàn)對方的朋友圈照片里永遠沒有你的出場。 這會造成一種很不幸的結果,因為錯誤估計了彼此的關系,高估了你對別人的社會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結果在合作時就出現(xiàn)各種問題。 真正的朋友能影響彼此的想法和行為,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還用手機健身app追蹤發(fā)現(xiàn),只有當友誼是雙向時,你對朋友說“你該健身了”才會發(fā)揮作用,朋友才會(不太情愿地)增加運動。假如只是你一廂情愿把對方當朋友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ta對你的勸誡無動于衷。 為什么那么多人會錯估友誼呢?研究者相信,原因可能在于人類有“情感防衛(wèi)”(emotionalself-defense)本能,“ta沒把我當朋友”這種事,太傷害自我感情和自己內心認定的自我形象了。因此,對于“別人愛不愛我”這件事,很多人的感知都會出現(xiàn)偏差——往樂觀那邊偏。 還有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喜歡“往上交朋友”。有個笑話說,媽媽們都教育孩子不要跟比自己成績差的人做朋友,但結果是,成績更好的人也不樂意跟自家孩子做朋友。人們都更樂于把更富有、更有魅力、更受歡迎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而那些“大家都想跟ta做朋友”的人,則通常不愿意俯就,而傾向于精挑細選自己的朋友。這也造成了許多的“單向友誼”。 天吶!我瞬間就少了一半朋友?也別那么悲觀啦…… 這個研究有自己的局限,比如說,調查對象只是84個同班同學——沒準這個班就是人情特別淡漠吶。不過,研究者也回顧了五個過往對本科生友誼的研究,三個在美國大學,一個在歐洲大學,一個在中東大學,結果統(tǒng)統(tǒng)沒有超過53%——最低的甚至只有34%,七成友誼都是“單相思”,簡直令人心碎。即使是調查了3160人的大規(guī)模研究,“共同友誼”同樣只是“全部友誼”的53%。 大學時代的友情,真是靠不住啊……
研究者表示,調查對象是本科生,可能確實影響了結果。友誼本來就是時間釀成的美酒。對于大學本科生來說,“釀造”的時間還不夠。大學是金黃陽光映照下的象牙塔,在此凝成的友誼精致卻脆弱。當本科生們畢業(yè)走向社會,能共同經歷風雨,而仍然彼此欣賞、相互支持的,才是真正的難以動搖的友誼。如果你已畢業(yè)多年,與朋友一起忍受起伏動蕩,歷經冷暖挫折,那么大概率,你的友誼不是一廂情愿。 當然,如果現(xiàn)在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就是大學生,那么……你還是默默地重新評估一次現(xiàn)在的朋友吧。下次再感覺“我把ta當朋友,ta怎么可以這樣對我”時,不要激動,不要憤慨,要平心靜氣,想想其他可能:也許……人家根本就沒把你當朋友呢?
(編輯:Calo) 參考資料:
文章題圖:《超凡蜘蛛俠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