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較多建議wifi下閱讀 佛教造像特征,宋不似唐之顯著,原因諸多,從造型而言,佛教雕塑在唐代達到頂峰。從信仰而言,唐代造像取材從高潔走向世俗,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然而,宋代佛像多是在繼承前朝的風格,不過在繼承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宋代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造像特征—— 面龐豐潤,寬額豐頤。 鼻子短,嘴巴厚而小。 歷史的每個時期,總有一些造像特征有悖主流,如下圖觀音,宋代特征明顯,唯獨嘴巴小而薄,有悖主流特征。 眉毛不似前朝之柔順,就此特征而言,很難從金元造像中剝離出來。 脖子處理自然,與胸部沒有明顯的分界。 總體概括: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 結跏趺坐的身體造型呆板,服飾在前朝的的基礎上幾乎沒有突破。總體來說,身材勻稱,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站姿還能看到唐代的影子,頭側向一方,一腿著力,微呈s的姿態(tài)。只是觀音腰肢不似唐朝之柔軟,體型比唐寬厚許多。 ●自在觀音像 ——自在觀音原名'水月觀音'。 造型特點 唐朝的“S”形曲線不見了,然而一種新的坐姿出現(xiàn)了, 這種坐姿自在悠閑,富有生活趣味,隨和親切。 宋代出現(xiàn)的原創(chuàng)坐姿——“宋自在坐”,此坐姿皆為觀音像。 自在坐分為兩種—— 第一種: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撫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勢。 第二種: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撐于膝后。 我稱此兩種坐姿為“宋自在坐”。 ▼第一種 一足下垂,一足上踞,一臂下垂,一臂依踞足膝上。 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規(guī),右腿曲蹲,左腳下垂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翹,左手為支撐點,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人們于是忘卻了她本來的名字,親切地稱她自在觀音。其姿態(tài)出色地突現(xiàn)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yōu)美的身段。古代造像者既遵照了佛教的印相之規(guī),又以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使作品融入進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世俗情感。 這種新姿勢,較為復雜,向雕刻家們提出了處理身軀的舒適優(yōu)美的新問題、衣褶自然合理的新問題。他們處理的令今人嘆服。 此尊宋觀音藏于國家博物館,一手持蓮花,一手抬于胸前,姿態(tài)少見,諸多原因,本尊觀音時代的鑒定或是真?zhèn)舞b定有很大的爭議。 ▼第二種: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撐于膝后。 宋代最受信仰者為觀音,由偶像的神圣高潔變?yōu)楹吞@和親的女性。 這種坐姿也是由佛教本身的發(fā)展造成的,宋朝禪宗的普遍化,使得佛教面向廣大普通百姓,佛教藝術也就吸收了民間的藝術成就,越來越世俗化,造成了宋代觀音的獨特審美,因此不難理解自在觀音的“自在坐”成型于這種民間佛教氛圍之中吧。 我稱此坐姿為”宋自在坐“ 有人或稱此坐姿為游戲坐,然而這種稱呼是否把獨特隨入了主流,既然這個時代的這種坐姿給了我們一種獨特的審美享受,我們亦肯定了他的獨特藝術價值,為什么不給他一種美妙的稱呼:自在坐。 |
|